中国辽西早白垩世鹦鹉嘴龙化石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iangren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鹦鹉嘴龙是一类原始的角龙类恐龙,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特别是在中国北方、蒙古和西伯利亚等地区的早白垩世地层中。自Osbom(1923)建立鹦鹉嘴龙科以来,该科已命名有三个属和16个种,但部分属种的有效性备受质疑。近年来,在中国辽宁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大量的保存精美的化石,大大推进了相关生物的进化研究(Zhou et al.,2003)。本文以该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鹦鹉嘴龙化石材料为研究对象,结合CT扫描和三维图像的重建技术,研究确立了一鹦鹉嘴龙陆家屯种Psittacosaurus lujiatunens Zhou,Gao,Fox&Chen,2006,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形态特征描述。 对鹦鹉嘴龙化石材料的CT扫描和三维图像的重建研究,首次揭示了鹦鹉嘴龙脑颅内腔的形态结构,为早白垩世时期原始角龙类的研究提供了新信息。相对脑容量(EQ)的计算和比较,显示鹦鹉嘴龙在植食性恐龙中具有相对较高的EQ值,这可能与其复杂的社会行为相对应。同时,本文也详细描述了鹦鹉嘴龙内耳形态特征,并进行了相关的功能分析。增大的嗅球、拉长的瓶状囊、大的半规管等特征的发育,指示了两足型运动方式的鹦鹉嘴龙可能具有较敏捷的运动能力,并发育敏锐的嗅觉、视觉以及听觉能力,依此可以较好的逃避肉食性恐龙的捕食。此外,鹦鹉嘴龙可能具有相对大的脑容量以及哺育和群居等行为。这些重要的生态优势可能是其繁盛于亚洲东部早白垩世时期的主要原因。 另外,本文还首次开展了对鹦鹉嘴龙筋腱骨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特征以及排列方式等方面的研究。鹦鹉嘴龙筋腱骨三层格子状排列方式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与鸟脚龙类相似的轴上肌系也存在于角龙类,从而把该特征由鸟脚龙类扩展至角脚龙类,并有可能进一步扩展至整个鸟臀亚目。鸟臀类恐龙筋腱骨的形态变化可能对应于不同的生态习性。拉长的筋腱骨在鹦鹉嘴龙中的发育更有利于加强对身体的支撑,以适应其两足型运动方式。组织学研究显示鹦鹉嘴龙筋腱骨的骨化过程所经历的时间较长,明显长于鸭嘴龙和现生鸟类,暗示了恐龙筋腱骨的组织学特征要比之前想象的复杂。 在上述形态特征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鹦鹉嘴龙属种的厘定工作,仅保留了一个有效属名(Psittacosaurus)和九个有效种名:P.mongoliensis、P.sinensis、P. xinjiangensis、P. meileyingensis、P.neimongoliensis、P.ordosensis、P. mazongshanensis、P. sibiricus和P. lujiatunensis;但其中的P.xinjiangensis、P.meileyingensis、P.Drdosensis、P. mazongshanensis等种级名称的有效性仍有疑问。另外,开展了对鹦鹉嘴龙进化关系的初步研究。由于上述一些种的有效性尚存疑问,以及化石保存和研究程度等问题的限制,谱系分析的初步结果未能清晰地反映出鹦鹉嘴龙种间的进化关系。因此,随着化石材料的增加和新研究手段的应用对性状矩阵的不断丰富,鹦鹉嘴龙谱系关系的研究仍需要深入进行。
其他文献
学位
近年来,随着MC-ICP-MS技术的进步和推广,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发生了飞跃性的发展。硒是一种氧化还原敏感的多价态元素,其同位素在环境和地球科学等领域已显示出巨大应用潜力
锗的亲有机性,主要表现在与煤的共生,国内外的某些煤产地已成为特大特富煤共生锗矿床,而许多国家的煤已成为工业提取锗的重要原料。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煤田煤—锗矿是新近发现的特
学位
斑岩型矿床是Cu、Mo、Au等多种金属的重要来源。富金斑岩型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有相当可观的金储量,占据了世界黄金产量的39.9%,是目前经济效益最大的金矿床类型之一。富金斑
熔体形态学作为现代岩石学的前沿领域之一,其主要研究矿物颗粒之间熔体形态特征、连通性以及与周围矿物的相互作用关系。该学科在我国还不被广大地学工作者所熟悉。本论文以斜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2008年3月18日,广西乐坛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著名音乐教育家、理论作曲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建校元老徐月初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自此,广艺院内,不再听到他浑厚的声音;八桂大
一提到陶瓷,很多人就想到了中国。陶瓷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连其英文也是与中国同名的“china”。在大约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发明了陶器。无论在科学技术
本文对四川成都平原区水稻土Zn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基线值进行了研究。文章采用参考元素回归法、相对累积概率法确定了成都平原区各流域水稻土背景值和基线值,并选择深层背景值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川西前陆盆地和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是研究我国中新生代大陆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前人的研究已表明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叠加和改造了龙门山冲断带的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