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诗评特色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u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嘉莹的治学格局涵盖中国古代诗词与传统文学批评诸多方面,在诗评领域中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叶嘉莹早期深受传统家庭启蒙教育的熏染、顾随先生的启迪和王国维治学观念与方法的影响,这种学习历练使她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功底。从大陆到台湾,再从台湾到美国、加拿大的丰富生活经历使叶嘉莹对中西方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与熟知,因而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她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她以文本批评的视角着重探析古典诗词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学特质及其整体上所蕴含的生命意蕴,其诗评体现出明察秋毫的针对性、深思熟虑的融合性与高瞻远瞩的开放性的特点。   在探讨古典诗词文本的过程中,叶嘉莹以英美新批评作为参照系,注重从形式与结构两方面给予透视。在形式方面,叶嘉莹结合中国文化语境详明细致地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声律、意象、语汇之构成。对于诗歌声律,她着重从作者运思与读者接受两方面论证其所蕴藏的生命感发之本质。对于诗词意象,她首先就其表意功能、在赋体中的表现以及与联想之关系做出阐释,其次从形象与情意之关系的角度将之划分为“以心托物”、“以情入物”、“缘情造物”三种类型,最后就杜甫与李商隐在意象方面所做出的开拓性成就探析其给予现代诗的启示性意义。对于诗歌语汇,她具体从典故使用与文字修辞两个方面探析其所表现出的生命情意体验。叶嘉莹在对古典诗词形式方面做出知性分析的基础上,始终以生命感发作为贯穿文本之主线,中国古典诗词之形式特色由此得以彰显。   以英美新批评文本结构观作为借镜,叶嘉莹立足于中国文化语境对传统诗词从虚字结构、句法结构以及章法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针对律诗、少数比兴体以及赋体所存在的虚字结构之使用的现象,她从作者主观情意之表达的角度对之做了深入地理性解析。在句法结构与章法结构方面,她以诗人在感性与理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为切入点,探讨文本之语言结构和作家的个性风格之间的对应同构关系,并对其表现出的历史演进趋势做了分析与归纳。   在英美新批评文本观的启示下,叶嘉莹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从文本批评的视角对王国维的境界说加以阐析,并将之逐步引向深入。就境界之表现范围而言,她从泛指古代诗词的界说转移到特指词这一文类之析解;就境界之美学特质而论,她则从古典诗词所共具的兴发感动之作用的特质转向专指词所独具的“要眇宜修”之美的探讨。而在词境阐释方面,叶嘉莹则以文本批评观作为张惠言、王国维两大词评家之词论的说词依据,通过详尽客观的论析凸显其“生命情意之感发”的特质。   在深受英美新批评影响的同时,叶嘉莹打破了其所设置的文本阈限,注重从历史文化之外部语境审视中国古代诗词与诗学,揭示隐藏于文本内部的文化意蕴,从而使审美分析与历史视野得以汇通融合。她将中国古代诗词与诗学置于特定的时代氛围与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认为唐代宴乐、双性人格以及乱亡之世变是词之美感特质之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她亦从古代诗词与诗学现象中发掘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蕴,即诗人与时代之心灵共感意态、“仁者不忧”之心灵文化以及情意生命文化诸多质素。叶嘉莹亦且借鉴新批评有关文学进化论的观点,分别对悲秋之文学母题、诗词之风格流派以及文体之流变等文学现象结合中国历史语境加以考察,揭橥其继承与超越、接受与变通的特性。   叶嘉莹出于对中华民族文化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充分发扬了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精神,以异域的新视角新方法审视中国古典诗词与诗学。她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将文本批评理论得以融会贯通,从而在科学阐释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诗评体系。这对于21世纪中国特色诗学体系的建构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与启示意义,然其诗评亦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局限性与遮蔽性。
其他文献
采用元胞自动机原理建立了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相变的模拟方法,模拟了加热和保温结束时的微观晶粒分布和大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得到的数据与实验数据一致,该法可用于完整
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彭燕郊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诗人,其诗也在不凡的生命历程中不断焕发光彩,尤其在诗人创作生涯的晚期,诗却写得越来越圆熟、大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彭
丰子恺的文章中有一种冲淡之美,淡泊名利之下对社会又有着深切的关注。看似矛盾的两种特性在丰子恺身上毫不冲突的共存。这就是所谓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丰子恺有
采用两通道夹角Φ=90°,外圆角Ψ=20°的模具,成功实现了工业纯钛BC方式6道次ECAP温变形,累积等效真应变达到约6.3,制得ECAP温变形试样后,对各道次ECAP温变形后的工业纯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