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信仰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810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定一个由神灵统治的理想世界,是所有宗教都必须具备的根本特征。在各种宗教设定的理想世界之中,中国道教所信仰的仙境显得最与众不同。正如各大宗教都以灵魂的救赎为其最终归旨,而道教却把肉体长生作为终极追求一样,道教的仙境也和那些孤悬于彼岸让世人不可企及的宗教理想世界迥不相类。道教的仙境虽然也是由神灵统治的彼岸神圣世界,但是,这个彼岸的神灵世界与此岸的凡尘世界之间并没有彻底断裂为两个不可沟通的世界,凡人经过一定的宗教修炼,或者因为某种机缘巧合都可进入到这个世界之中,甚至会因进入仙境而实现长生成仙宗教理想。道教仙境信仰的这种特征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宗教都不曾有的,但是,它恰恰和道教追求肉体长生的宗教理想暗自相合,彰显出了独具一格的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道教的仙境信仰并非道教所独有。从纵向的维度来看,早在道教产生之前,仙境信仰就和神仙信仰一样,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其远源甚至有可能上溯到文明初启的上古时代。道教产生之后,这种影响深广的信仰才逐渐被道教吸收,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横向的维度来看,即使在道教产生之后,仙境信仰仍然在道教之外的民间信仰中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在一些佛教主题的艺术门类中也不乏仙境信仰的痕迹。由此可见,仙境信仰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因而,对这一流传久远、影响深广的信仰做一番系统的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选定了这个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本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旨在对仙境信仰进行宏观的历史反思,以期找到仙境信仰形成的文化根源。我们首先从“轴心时代”理论切入,指出在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的“突破”进行的并不彻底,一些衍生于前轴心时代的非理性主义的文化因子,即使是在“轴心时代”也仍然充满活力地繁衍于中国文化母体之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并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断地自我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与经过“哲学突破”形成的精英文化并辔齐驱的中国文化中的另一条文化支脉。其次,本章还对上古时代“绝地天通”这一重大宗教改革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并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指出在“绝地天通”之后,中国文化中并没有出现两个世界的彻底断裂,而这恰恰是仙境信仰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   第二章旨在对仙境信仰进行正本清源的工作。在第一章的研究基础之上,本章把研究的焦点从抽象的历史反思转向到具体的历史研究之中,以期对早期的仙境信仰进行一番系统清理,因而把研究的时间范围限定在广义的先秦时期。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探讨了仙境信仰产生的思想根源,认为这种信仰的起源跟上古时代的巫史传统有密切关联。其次,运用大量的文献材料和一些考古材料,对仙境信仰的发源地进行了考证,提出了仙境信仰发源地“多元说”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东夷文化区是仙境信仰最重要的发源地。最后,通过梳理大量跟仙境信仰相关的先秦文献材料,对仙境信仰的早期形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第三章使用并借鉴了考古学、美术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在丧葬仪式中反映出的仙境信仰。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由对学术界中一种流行观点的质疑引发的。这种观点通常认为,道教在唐宋以后逐渐由重视外丹向重视内丹的转变,是因为外丹试验在唐代彻底宣告失败促成的。这种解释的潜台词无疑是,在此之前道教是靠外丹吸引信众的。但是我们知道,外丹修炼对信徒的经济实力、修炼定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并非是普通信众可以承受的。那么,作为被广大普通民众信奉的宗教,道教在外丹之外,必有其吸引信众的魅力之所在。经过对大量墓葬材料的研究,我们发现死后升仙的仙境信仰就是道教吸引信众最有效的宗教思想之一。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的宗教观念至晚自战国时代就已流行开来,但是在经验世界中,长生不死永远不可能得到验证。因此,向往死后成仙可以说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这种观念在秦汉初期就已显露端倪。通过考察汉代墓葬中的大量图像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人的宇宙图式中,宇宙是由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间现实世界三个层次组成的,由西王母主宰的神仙世界才是人们希望死后进入的乐土。因此,在大量墓葬中都有一系列围绕着死后升仙这一主题的图像组合,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死后仙境的象征符号系统。从葬仪中对保护尸体的重视程度来看,死后升仙并不等同于灵魂的解脱,死后升仙的仙境信仰不过是对长生成仙观念的一种变通手段,仍然没有偏离道教执着于肉体生命的根本特性。   第四章探讨的问题是由第三章引发出的。既然自秦汉以后,仙境信仰发生了变化,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死后升入仙境的问题,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过去那种相信生人即可进入仙境的信仰自此便已从人们的信仰世界中悄然淡出了呢?这便成为一个问题。我们要知道,死后升仙的仙境信仰仅仅是在葬仪中反映出的当时的人面对死亡时的宗教观念,但是,人的信仰世界毕竟是非常复杂的,面对死亡时对生命的思考并不代表人们信仰世界的所有方面。因此,对当时的人是否还相信活人可以进入仙境的问题还需深入探讨。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写作文体,由于自其产生之初就被定性为不入流的小家珍说,所以小说一直不受精英阶层的重视。正因为不受重视,所以文人在写作小说时往往能避免主流思想的干扰,使小说能保留更多的原生态的文化信息。通过对古代笔记小说的研究,我们发现相信人能够进入仙境的信仰在民间社会仍然非常流行,这种信仰主要借助游仙题材的小说得以展现。游仙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体现着两种不同层次的仙境信仰。第一种类型的小说体现的是一种较接近于民间原生形态的仙境信仰,这种信仰表现的仅仅是民众对仙境的艳羡憧憬之情,没有主动求仙的宗教自觉意识;第二种类型的小说显然受到道教的影响,善于通过渲染信道者经过艰苦努力寻求仙境的故事情节来表达对仙境的笃定信仰之情。   第五章旨在总结并梳理道教的仙境思想。仙境信仰虽然渊源久远,但是,直到被纳入到道教思想体系,经过道教的理论整合之后,才最终发展到其成熟阶段,并成为道教的核心信仰之一。道教首先为仙境的产生提供了神学理论基础,认为仙境是由大道衍生而出,这就使仙境信仰获得了丰厚的宗教哲学根基,摆脱了作为粗糙的民间信仰的原始面貌。道教还建立了一套整饬有序的仙境体系,这套仙境体系大体由地上仙境、诸天仙境和身中仙境三部分构成。地上仙境又可分为海上仙境和陆上仙境两大板块。海上仙境由以十洲三岛为核心的仙山洲渚组成,陆上仙境则包括遍布中华舆图之内的洞天福地,以及由早期道教的教区发展而来的二十四治仙境。道教中关于诸天仙境的说法较为复杂,影响最大的当数三清天说、九天说和三十六天说。诸天仙境说受佛教影响较大,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彼岸化特征,从而使仙境逐渐远离世尘,上升为凡人无法到达的神圣之域。身中仙境思想认为人体内的脏器之中也有仙人和仙境,这种思想实际上是道教在阐述其修炼理论时,用仙境比附人体小宇宙的产物。因而,它只是道教创造的一系列修炼术语的组成部分,只有符号的象征意义,而没有真实的“所指”,更不是道教徒所渴慕进入的那个仙境,而且从仙境作为宗教所幻想的理想世界的角度来看,身中仙境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仙境。
其他文献
从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关系入手,对生态伦理的应然性问题进行阐释,是对生态伦理进行理论寻根的一种尝试。生态伦理学家们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生态祸根应
中华文明是伦理型文明,中华法系是伦理法。伦理及其永恒是中华文明、中华法系较西方文明、其他法系的独特价值。我国的法律应该符合本国独特的文化背景,法与情两全,使亲情义
期刊
河池市水稻品种引种试验旨在鉴定水稻新品种在河池市的生育期、稳定性、丰产性、抗性及其他重要特性表现,为评价水稻新品种在河池市的适应性和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1
针对主动配电网中风光荷储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无功全协调优化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域概率的场景分析法,采用CURE聚类法削减全场景数量,然后依次计算全场景的时域概率;
生存论是对人的生存的深切关注、反思和批判的理论,是人对自身的生存状况及生存意义的思考。传统的马克思哲学观普遍局限于近代性视域之内,这就不可避免地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
期刊
依据“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顺序,揭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原始基本内涵,即:天人合一于“神”、“仁”和“道”、“物”。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顺序,从“思维模式”、“
分析不同的类同义副词的语义差别及其连用次序问题,有必要首先区分严式类同、宽式类同,区分整体性类同、局部性类同,还需要认识到主观指认性有标记类同与常规性类同关系对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