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大气层对强激光传输特性的影响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fe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在激光测量、激光雷达、光电对抗、光电探测等激光系统中,需要对目标进行捕获、跟踪、测量、瞄准、探测,对光束准确控制,使得发射到目标上的光束有稳定的性能,理想条件下目标接收到的光束不能有相位畸变、强度起伏,需要的信息能准确接收。但实际上由于大气的线性和非线性特性,激光经过大气传输后,将受到大气的调制:大气对激光有吸收和散射作用;大气湍流引起激光光束畸变;热晕引起光束发散,使光束能量发生衰减、能量重新分布、甚至产生大气击穿等效应。因此,研究和分析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规律,从而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使强激光束准确击中空中目标,对于充分发挥激光定向系统和强激光干扰设备的应用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激光大气传输特性是研究激光在通过大气传播的过程中,大气与激光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系列线性与非线性效应以及这些效应对激光传输的影响。 本文基于正的共焦非稳定谐振腔的激光场,采用没有公式表达函数形式的激光束,而是直接从激光器输出光束的物理量直接往后算,也就是从谐振腔本身算起,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研究激光光束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分析了强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在大气传输中产生的折射、吸收和散射等线性光学效应,以及热晕等非线性光学效应对激光强度和激光光束的影响。这些效应使激光光束发生偏转,使激光强度和相位发生变化等。本文给出了激光光束近场和远场强度和相位的三维分布图,重点探讨了热晕效应对激光强度和相位的影响。我们考虑了大气折射、大气分子吸收、激光光束的热效应和大气风速等对激光光束的影响,求出了激光光束在大气中的偏移、光束的扩展和光束质量等。同时,计算得出激光束的远场强度分布变化,绘出远场衍射图形,并且得出此图形由于大气吸收和风速的影响发生畸变。我们利用β参数和Strehl比来评价高能激光器的光束质量特性,给出了这两个参数随着最高能量变化的图形。随着光束能量的增加,远场的图形向外扩张,最高能量减小,中心峰偏移,同时光束质量被大大地削弱。
其他文献
飞行时间探测器(TOF)是北京谱仪(BESIII)用于粒子鉴别的一个重要子探测器,其主要功能是测量带电粒子的飞行时间,结合主漂移室(MDC)提供的动量和径迹的信息,来鉴别粒子的种类。数据质量在BESIII物理分析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离线数据质量监测是数据获取和处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飞行时间探测器离线数据质量监测是BESIII离线数据质量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BESIII离线数据处理和
公司社会责任理念不再作为一种概念仅仅存在于理论研究的场域,它已经走入了实践的战场.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萌生与发展对传统公司法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甚至颠覆性的影
纳米材料是一类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是继互联网、基因之后在材料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纳米TiO_2是良好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良好的介电性和光催化特性等。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到涂料、太阳能电池、杀菌材料、污水处理、自清洁材料等多个方面。但制备出的TiO_2材料对太阳光的利用率较低,影响了实际应用价值。研究表明,纳米TiO_2掺杂改性可以提高其太阳光特别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电视媒体如何大力发现、褒扬和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走向生活,使之变得可亲、可信、可学,从
探索和研究新型磁性材料的物性和微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器件的小型化,磁性器件单元的尺度越来越小,因此纳米尺度受限体系的磁学性质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些受限体系的磁组态往往表现出新颖的物理现象,因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利用对靶磁控溅射法制备了一系列Ag/Fe/Ag,Fe/Ag铁磁金属纳米薄膜,并利用VSM、XRD和SPM等对材料的磁特性和微
液晶是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其中研究较多的是有机液晶。与有机液晶相比,无机液晶材料具有成本低、热稳定性较好等优点;另外无机材料的富电子特点使其具有特
在许多快速,宏观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当中,磁场重联都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因此对磁场重联的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物理过程的方法,而粒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在参与制定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策略时,或独自处理各种复杂而棘手的重大问题时,总是既坚持
学位
在区域或全球尺度,250m分辨率的MODIS EVI常被用于作物分类。而且,基于遥感数据可以快速准确的进行作物分类,并为辅助农业政策的制定,因而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