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是常见的急腹症,其病情演变迅速,并发症多,危害极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胰酶原的异位异常激活引发胰腺炎已得到公认。目前临床尚缺乏特效方法阻止胰腺坏死的发生、发展。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ANP的治疗策略也由过去常规手术为主趋向于以保守为主的“个体化方案”。近年来,针对ANP治疗的药物不断问世,为AN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乎段。但这些药物的疗效不确切、费用昂贵,难以广泛使用。因此,经济有效药物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使用磷脂酶A2(PLA2)抑制剂氯丙嗪(Chlorpromazine,CPZ)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腹腔注射给药,观察其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胰腺炎提供一个有效的药物。 材料和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120只,取30只作为Ⅰ组,为对照组(NC组),其余90只随机分为Ⅱ、Ⅲ组,每组45只,Ⅱ组为胰腺炎组(ANP组),Ⅲ组为胰腺炎+氯丙嗪治疗组(CPZ组)。模型制备采用胰管注射法:Ⅱ、Ⅲ组按1ml/kg,0.2ml/min经十二指肠胰管内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制成胰腺炎模型。Ⅰ组则经十二指肠胰管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假手术组。Ⅱ组制模成功后即按0.25ml/100g剂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4、48小时重复。Ⅲ组则同法给予等量的0.4%氯丙嗪。三组动物分别于术后24、48、72小时无菌条件下活杀取材,腹主动脉取血,送检血淀粉酶(AMY)、磷脂酶A2(PLA2)、白介素-6(IL-6)。取胰腺、肺脏、肝脏、肾脏作普通病理切片,判断病变及损伤程度。 结果:1.Ⅰ、Ⅱ、Ⅲ两组大鼠术后存活率分别为100%、57.8%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 71o,治疗组明显高于胰腺炎组。2.11、Ill两组大鼠血清淀粉 酶术后均明显升高,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三个时段分别同对 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o<0刀1),11、111两组之间比较,也存 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11、Ill两组动物血清凡A。较 对照组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刀5),两组之间比较, 11组较 Ill组数值高,三个时段差异均有显著性(P<0.of)。4.术后 三个时段,随着时间延长,两组大鼠IL*数值呈逐渐下降趋势。 胰腺炎组的IL6数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 O刀1);治疗组同胰腺炎组相比,1卜6数值低,有显著性差异(P< O刀1);治疗组术后24小时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刀5),术后48、72小时,治疗组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呼列刀5)。5.病理变化和组织损伤(1)大体标本所见:AN P组可 见胰腺本身均有较大面积的出血坏死,与周围组织粘连广泛。腹 腔内可见大量腹水,颜色暗淡或呈血性,各脏器表面色泽灰暗, 肠管扩张明显。肝脏、肺脏表面可见组织充血,偶有局灶性坏死 灶出现。治疗组腹水明显减少;钙化灶少量或不明显。胰腺本身 的出血坏死较制模成功时相比得到有效控制,未在进一步发展, 并且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各脏器色泽基本正常或伴轻微充血。 以光镜所见:ANP组可见胰腺小叶大面积溶解性坏死,间质中大 面积脂肪空泡变性,少量残余正常组织。肺组织充血水肿,并可 见肺泡壁断裂等变化。肝脏可见变性坏死。治疗组胰腺、肺脏、 肝脏组织较ANP组明显减轻。(3)Sporma。评分提示:11、Ill两 组三个时段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刀1),11、111两组 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呼<0刀5)。 结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氯丙嘻腹腔注射给药对其有一定 什台疗效果。使用该药为临床治疗胰腺炎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