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碳钢的非晶变质处理效果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njialao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含量介于高碳钢与铸铁之间的钢铁材料被称为超高碳钢。因其具有较高的含碳量,在一般的凝固过程中容易发生共晶转变,生成粗大共晶莱氏体,导致材料的脆性大。如何抑制粗大共晶莱氏体组织的析出,并细化基体组织成为保障超高碳钢在工程实际应用的关键。  本文选用处于不同热力学状态的变质剂对成分Fe-1.85C-0.34Si-1.55Cr-0.45Al-0.60Mn的超高碳钢进行变质处理。通过分析使用不同变质剂处理试样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以及力学性能特征,并与未变质处理试样进行比较,揭示不同变质处理对超高碳钢的凝固过程的影响规律,以探究一种通过控制凝固过程而有效改善材料组织状态与韧性的方法。  显微组织观察结果显示,与未变质处理试样相比,经0.3wt.%晶态变质剂变质处理,材料的骨骼状基体组织被弱化,粗大的共晶莱氏体网被打破,呈孤立的岛状或块状分布于基体中,但共晶莱氏体的析出未被完全抑制。而采用非晶变质剂变质处理,材料的组织明显细化,共晶莱氏体的析出得到有效抑制,当非晶变质剂加入量为0.2wt.%时,完全抑制共晶莱氏体的形成,二次碳化物呈规则细小的颗粒均匀分布在基体中。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对于采用加入量为0.2wt.%非晶变质剂变质处理的材料,其抗拉强度值达到1340MPa,远高于未变质处理直接凝固材料,与0.3wt.%晶态变质剂变质处理的材料相比提高了27.62%,而冲击韧性值达到11.5J/cm2,远远高于未变质处理直接凝固材料,相较于晶态变质处理材料提高了43.75%。非晶变质剂通过变质机理而发挥作用,而晶态变质剂通过孕育机理发挥作用,前者的变质效果优于后者。
其他文献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于厌氧氨氧化菌具有可以高效脱除氨氮,污泥产量低,消耗资源少等优点而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但厌氧氨氧化菌生长缓慢,对进水要求苛刻等问题也极大的限制了工艺的进一步发展。为了研究厌氧氨氧化处理氨氮废水效果及解决缺乏亚硝氮(NO2--N)以满足厌氧氨氧化底物要求和菌种生长缓慢的问题。本实验采用抑制-恢复活性的方式快速并稳定的启动短程硝化工艺,再通过将厌氧氨氧化装置与膜生物反应器(MBR)连
学位
土壤Cd污染尤其是米Cd超标的问题已经成为环境科技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6)虽然根据土壤的不同用途,规定了各类用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安全临
使用Al CaO作发热剂在中频感应炉内进行了钢液升温的实验研究·对实验中影响升温热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工业生产中本复合发热剂中铝的升温热效率可达 87% ·在实验基础
ZL205A合金是典型的高强韧Al-Cu合金,但其铸造性能差,组织晶粒粗大,铸件中易产生缩孔、缩松等铸造缺陷,严重限制了其优异力学性能的充分发挥。真空差压铸造工艺具有良好的充型与
二氧化钛纳米管因其制备简单、价格低廉、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等,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解水制氢、紫外光探测器和光催化剂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但二氧化钛是N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达到3.2eV,仅可吸收约占太阳光5%的紫外光,对可见光几乎无吸收,而且其在光照下产生的电子-空穴对(electron-hole pairs)极易复合,因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用窄禁带半导体,如:CdS、CdSe、CuS等对
冲压加工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制造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国防工业和电子通讯等各个领域。近年来,人们对于冲压加工的研究集中到了伺服压力机及基于该设备冲压
随着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废水中抗生素残留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两大类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无法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而可见光催化技术具有反应速率快、氧化能力强且无污染的特点,成为抗生素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石墨相氮化碳(g-C3N4)因其高稳定性、合适的能带结构及高催化活性,且生产成本较低,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其存在着光生电子
喷射成形可以克服传统铸造工艺中容易形成网状碳化物、晶粒尺寸粗大等缺点。与快速凝固-粉末冶金工艺相比,它不仅具有组织均匀、无宏观偏析,又能克服界面氧化、生产过程复杂等
期刊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为了维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全世界对化石能源的过度利用已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由化石能源引起的环境问题更加难以解决,近几十年,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人类意识里逐渐形成,开始寻找和开发更加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是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热点,因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燃烧性能和再生性能,成为可替代化石燃料的绿色能源,有助于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