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财务风险相关概念和财务风险的特点,分析公立医院财务现状,筛选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对37家样本公立医院2014年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探索导致财务风险的关键指标,从内因和外因探索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并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提供财务风险防控策略。[方法](1)文献研究法:运用中外文献数据库,系统查阅有关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评价、财务风险或财务危机预警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和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财务风险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深入了解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概念、成因、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选取、财务风险评价的相关方法以及财务风险防范和防控相关资料。(2)实证研究:通过设置机构调查表,在湖北省抽取37家公立医院,收集其2014年的相关数据,包括:医院规模、医院运行状况,以及样本公立医院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等。(3)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样本公立医院的收支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资产运营情况、成本控制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全面了解公立医院财务现状。(4)相关分析:对不同维度下所选取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相关分析,避免因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影响财务风险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5)熵权法:运用熵权法,计算各项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一方面,对同一指标维度下具有较强相关性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剔除权重较低的指标,使所选择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更趋于合理;另一方面,对最终确定的财务风险评价的各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为下一步使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样本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做铺垫。(6)灰色关联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分析各家公立医院的财务状况与最佳值之间的关联度,进而分析其财务风险的大小。(7)秩和检验:对灰色关联分析所计算出的综合关联系数按照由大到小的方式进行排序,并对排名前25%和排名最后25%的医院进行秩和检验,其目的在于分析两组医院在哪些关键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本文借鉴了已有研究成果,结合了公立医院的特点,选取了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并对其财务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如下:(1)在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通过指标筛选,最终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成本控制5个方面,选取了11个指标。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业务收支结余率、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经费自给率、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管理费用率。(2)37家样本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财务风险较大的几家医院,按照风险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h28、h23、h27、h12、h24、h14、h26、h19和h16;财务风险较小的几家医院,按照风险大小由小到大排序,依次为:h4、h35、h8、h9、h37、h5、h33、h13、h6。(3)通过分析得知,在财务指标方面,财务风险较小的公立医院和财务风险较大的公立医院在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业务收支结余率、百元固定资产收入、经费自给率、管理费用率7项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在非财务指标方面,财务风险较大的公立医院和财务风险较小的公立医院在开放床位数、门急诊人次数、住院人数、医院规模几个指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1)财务风险较小的公立医院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资产管理水平较好、利用效率较高,资产流动性较强;第二,负债水平较低,长期偿债能力较强;第三,注重对管理成本进行控制;第四,收支平衡,略有结余。(2)公立医院的规模、业务量水平以及医院的等级,和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间并没有直接联系。(3)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防控策略要从事前防控、事中防控和事后防控三个方面入手。事前防控包括正确认识财务风险、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事中防控包括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事后防控包括合理评估财务风险、制定财务风险管理相关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