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感”是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其突出作用不仅被人本主义学派所强调,更是得到了几乎所有治疗流派的重视。尽管同感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的关键性愈发凸显,可是同感的相关研究依然比较欠缺,尤其是关于同感会话序列的实际细节、同感在互动谈话中如何完成等方面的研究特别稀少,未能真正展现概念化的理论在心理咨询会谈的具体实践中究竟如何体现。而会话分析作为质性研究方法的一种,把平常、琐碎的会话提升为科学研究的正当对象,对互动谈话的规律和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也为研究心理咨询会谈过程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新视角。鉴于此,本文以22个心理咨询会谈实录、10万余字的真实语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会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同感互动的会话结构进行鉴别、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同感在序列结构、类型等方面的规律性特征,也从言语会话的角度考察了咨询师在表达同感时的策略。本研究旨在增进我们对同感现象更为细致的理解,丰富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关于同感的研究主题及研究手段,从而也为心理咨询的实践、教学、评估和督导提供参考依据。经过研究表明:(1)一个完整的同感互动在形式上通常由三个阶段组成:①来访者表达自己的体验;②咨询师表现和交流自己的同感理解;③来访者接收和回应咨询师的同感表达。在很多情况下,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同感互动也不局限于三个话轮,而是会在某一段对话内循环往复的出现。(2)“认知性同感”就是咨询师要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准确地认知到来访者的体验、状态和动机,并且能够将自己对来访者想法和思想的理解传达给对方。“情感性同感”则是指咨询师透过来访者的言谈举止,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绪和感受,并把所感知到的同样的情感反映给来访者知道.在同一个表现同感理解的话轮里,我们所界定的认知性同感和情感性同感有时会同时出现。(3)在咨询师表达同感的话轮中,使用“我”或者“我们”这样的第一人称表述方式,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咨询师与来访者处在同一立场,从而鼓励和引导来访者更多地表达内心、探索自我。在心理咨询的实际会话过程中,咨询师经常会选择的另一种策略是主动邀请来访者来修正自己的话轮。(4)同感互动的失败在所难免,除了被来访者直接否认以外,沉默或者话题的突然转换都可能被视为双方同感互动出现问题甚至是失败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