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洞背景下的信访研究——以一个转制企业的集体访为个案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kerq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渐进式的市场化过程成为国际上颇有影响的中国式的发展道路,然而由于不同职业和不同行业的市场化先后顺序的不相同、市场化程度的不相同,当然,也使不相同的社会群体也具有不相同的历史命运。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主要关注两种体制并存条件下体制洞与信访事件的内在关联。   本文通过对一个转制企业的员工上访之路的调查和研究,描述了利益受损群体通过信访这个利益表达的途径来不断向上传达其心声,争取获得个人的应得利益,揭示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改革不完善所造成的企业转制,以及企业转制后,企业员工的身份不明确而带来的企业员工社会保障利益受损,这种利益受损如何通过社会现有政策使企业员工得到一定的弥补。   在本文中,采用了过程--事件分析方法,对上访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除了由于利益受损引起企业员工上访之外的,是否还存在其他原因,比如由于企业员工受到来自于“社会主义传统”的影响?把信访作为一种利益表达的有效途径,探讨了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信访作为社会安全阀,在缓解社会压力、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既然有利益受损群体的存在,就要从现有的政策、规则中去寻找弥补利益受损群体的渠道和方法,并且要通过保证这个渠道的畅通来体现社会公平,让利益受损群体感受到社会公平的存在。在本文中,探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中国信访制度在风风雨雨中如何生存及其存续的空间,以及信访在我国体制改革进程中所发挥的特殊功能;探讨了企业员工“无路可走”的无奈,唯有通过信访途径表达其利益诉求的方式,凸显了上访企业员工对信访的期待,以及信访作为“社会安全阀”维持社会稳定和信访对体制洞的弥补功效。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对我国各个阶层群体的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广大的工人群体。单位改制在改掉原有体制弊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
“新政治协商会议就要开幕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有,唯独缺少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你是第一个,你来了,代表性就全面了。”1949年9月中旬,毛泽东对一位代表说。这位代表就是在长沙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军中将司令官,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五军首任军长的陈明仁上将。    程潜开后门,陈明仁成了黄埔军校学生    勇敢善战的陈明仁,其从军轨迹让两个人意想不到。一个是老校长程潜,一个是新校长蒋介石。  程潜没有想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社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和休闲的场所。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今后社区必将在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技能
学位
雾霾现象作为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阻碍了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也会给公众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雾霾发生的区域范围以及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