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淡水资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导致全球性淡水资源处于极度紧缺的状态,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导致城市内涝频发、水资源污染严重等一系列水资源问题。在“十三五规划”时期,海绵城市理念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哈尔滨市“三沟”治理目标的提出,使得以绿色生态的雨洪管理措施代替传统市政排水管道的设计势在必行。本文以哈尔滨市平房区工农公园的建设为例,从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角度出发,利用GIS技术和径流系数法,分析计算公园雨水定量收集潜力,最终提出水景、铺地、绿地、建筑屋顶等典型区域的雨水景观设计措施,并在景观设计中,实现雨水回收再利用。(1)本文将GIS技术引入公园雨水利用领域,高程在156-200 m之间,坡度主要集中在1-5度。综合地形地貌等因素,最终精确指导公园内雨水利用系统的建设。(2)根据下垫面不同计算该公园雨水收集潜力。其降水总量为1.7×10~6 m~3,理论可收集雨水量6.6×10~5 m~3,而实际可收集雨水量3.5×10~5 m~3,可见该公园雨水收集潜力巨大。(3)工农公园景观设计布局结构以五区、三带、两分支的形式呈现。五区:水体景观区、中心娱乐区、花海景观区、森林养生区、生态游览区;三带:生态集雨展示带、生态绿化带、养生度假带。道路系统分为动态交通以及静态交通两种,园内景点共29处,节点景观包括广场景观、湿地景观、节水雕塑、多坡度绿地等多种景观类型。(4)工农公园遵循“分区域收集,分区域利用”的原则,分别实现不同的雨水利用模式:其中水体景观区及花海观赏区主要以雨水径流收集为主;中心娱乐区主要以雨水收集与雨水自然下渗相结合;生态游览区及森林养生区主要以雨水自然下渗为主要收集模式。(5)为实现雨水的贮存、回用,公园内建设六个蓄水池,并有弃流池与之相连。弃流池总容积是547.13 m~3,蓄水池总容积是3256.68 m~3。最后,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对工农公园的雨水利用进行效益分析得出:年雨水径流收集量将满足公园80%的雨水利用量。本文将雨水收集利用的途径及措施与公园景观设计有机结合,探寻适合城市公园雨水资源管理的措施,为日后城市公园的雨水利用提供可行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