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关联的假轨迹隐私保护方案的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和各类应用软件的层出不穷,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LBS)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在享受LBS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与位置和轨迹相关的隐私泄露的危险,如家庭地址、宗教信仰等。由于移动轨迹中前后位置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对于位置信息,恶意攻击者从轨迹中更加容易推测出用户的隐私信息。因此,针对LBS的轨迹隐私保护的研究对LBS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无需可信第三方服务器,并且能够保证轨迹数据的完整性,假轨迹方案被广泛用于保护轨迹发布中的用户轨迹隐私。然而,现有的假轨迹隐私保护方案不仅未考虑到单条轨迹中相邻位置间的时空关联性,也忽略了轨迹之间的时空关联性。如果使用现有假轨迹隐私保护方案进行轨迹保护,恶意攻击者能够正确的识别出某些假轨迹,提高识别出用户的真实轨迹的概率,甚至直接推测出真实轨迹。针对现有基于假轨迹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案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假轨迹识别方案,然后提出一种基于时空关联的假轨迹隐私保护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现有假轨迹隐私保护方案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轨迹服务中的假轨迹识别方案。本方案从满足时间可达性路径在轨迹中占有的比例及轨迹中各个位置出入度对轨迹进行识别。2.深入分析轨迹的运动模式,从轨迹整体和局部的角度考虑到各条轨迹之间和轨迹中位置之间的关联,利用轨迹的整体方向、轨迹中相邻位置的时间可达性及移动距离合理性、出入度因素,提出一种基于时空关联的假轨迹隐私保护方案。3.首先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假轨迹识别方案的有效性。利用现有假轨迹生成方案生成假轨迹然后通过所提假轨迹识别方案进行轨迹识别。大量的实验表明,所提假轨迹识别方案能够以较高的成功率识别出假轨迹,现有假轨迹方案不能保护用户隐私。然后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轨迹隐私保护方案的有效性。所提方案在需要较少计算时间的同时,能够确保假轨迹与真实轨迹具有相似性。安全性分析表明所提方案能够有效的混淆假轨迹与真实轨迹,避免攻击者识别出假轨迹。
其他文献
硅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LCoS)是一种新型的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件,它将传统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和大规模集成电路(CMOS)技术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具有
随着基于位置服务LBS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高精度室内位置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室内定位服务带来了大量用户轨迹信息,这些轨迹信息反映了用户的意图、兴趣和行为模式。如
伴随着支付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网络在线支付方式的逐渐兴起,各大商户门店对其高度重视。在商户自身的业务发展过程中,门店数量以及范围逐步扩张,市场业务逐步开拓。上述情况的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提升,人脸目标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随着现代社会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不断扩展,以及所涉及到的安防行业、智能应用行业、包括发展迅猛的虚拟实
钢管再生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既能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又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对该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是一项必要且紧迫的工作任务。为了促进钢管再生混凝土结构更好的利用和发展,本课题组从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利用率、提高钢管混凝土的施工速度以及保证结构的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考虑,提出了“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这一结构形式。本文研究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在轴心受压下的力学性能,主要对该结构形式进行了轴心受压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安全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的管理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将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漏洞扫描等安全设备集中起来,共同完成企
近年来,虚拟化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多台物理机上的多台虚拟机组成的虚拟集群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保证虚拟集群上实时性任务的服务质量,各虚实计算节点间需要
现有土锚多为等径土锚,为提高土锚的承载力,本文提出一种多横栓土锚及其成形工具。为了探究多横栓土锚的承载力特性,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其水平方向的极限承载力、最大抗拔位移、侧摩阻力与锚固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1)为形成多横栓土锚的横腔,使用专用工具,通过减速机带动丝杆、丝杆带动压块、压块沿钻孔径向压土、变换位置形成多个横腔,放入钢绞线并浇筑水泥砂浆待凝固后形成多横栓土锚。本工具适用于150mm的
显著目标检测旨在模拟人类视觉注意机制来提取出场景中最吸引人注意的区域,近年来已发展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已广泛地应用于内容传输、图像缩放、图像分割、
视觉跟踪问题是当今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逐步完善,公共场所中对安全智能监控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许多知名公司和科研机构在此课题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