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指引下,城镇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城镇化率显著提高。同时,城镇化也对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在城市市政管线的扩容、更新、维护过程中,路面反复开挖,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秩序和周边居民生活环境,“马路拉链”现象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市政管线建设模式,在我国逐步得到了推广和发展。城市综合管廊更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和集约利用。但是,综合管廊的建设成本高昂,风险较大,投资回收期长,因此,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PPP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建设运营模式,在国家的倡导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广泛的应用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该模式在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程度和资金使用效用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PPP模式优点很多,但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采用该模式进行建设运营。通过对PPP模式评价依据进行量化,来确定项目采用该模式的可行性是十分必要的。物有所值评价作为目前普遍采用的评估PPP模式适用性的重要评价方法,在PPP模式应用的规范化和合理性上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物有所值评价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并参照同类在建和已建的PPP项目实施情况,分析了目前我国在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领域的主要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针对我国目前在物有所值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施难点,对原有的评价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并建立适当的评价模型。在评价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科学分析评价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评价PPP项目的可行性。在文章结尾,还结合了实际的案例,对改进后的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获得了合理的评价结论。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分析了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物有所值评价方法的研究做了相应的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希望能够为未来的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及同类项目的前期决策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