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瑰宝,以其优美的意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深吸引着国内外读者。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语言的艺术,用词讲究,句法简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意境深远。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日益重视,尤其是诗歌这一古典文学的精粹。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杜甫的诗作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杜甫,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因此,不少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研究包括翻译、译本对比等,但很少有学者将评价理论与诗歌翻译相结合。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拓展,由态度、介入、极差三个子系统构成。它是研究说话人与作者表达对于某种好坏参数的观点的词汇语法框架,其中态度系统是最核心的部分包含情感、判断、鉴赏三个子系统。情感关乎人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情感反应,判断则是依据不同准则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鉴赏是对事物与现象的审美与价值评定。这三个子系统下又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所有的态度资源都属于积极或消极,显性或隐性范畴。目前,评价理论在国内主要应用于语篇分析,从文本来看,多局限于新闻媒体、广告、商务等。相较而言,评价理论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尚不丰富,而且较少涉及文学体裁尤其诗歌翻译。本文在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框架下,选取杜甫诗歌中的20首以及相对应的许渊冲与Alley英译版本作为语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分别对这些原诗和译诗中的态度资源进行识别与标注。运用工具UAM Corpus Tool获取统计数据,以期发现杜甫诗歌如何通过评价资源传递思想情感、不同译者如何在译本中实现评价意义。在对比不同译本的情感、判断、鉴赏资源及它们的子类型的使用及分布频率基础上,对存在哪些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同时对评价资源实现的差异原因进行探究,从而为译文的质量评估提供一个衡量标准。研究结果显示,原诗和译诗的态度资源中鉴赏资源占大多数,且态度资源以负面显性资源为主,这一分布特点反映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现实主义的风格。在一方面表明了诗歌属审美范畴,寓情于景;另一方面也表明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对社会的批断态度。从构建原文态度意义时的实现情况来看,大多数态度资源的评价意义在各英译本中得以重构。但评价标度并不相同,有的对一些态度意义加以拓展,有的则缩减,甚至有些态度意义未在译文中得到实现。具体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减、改变态度资源类别、提高或降低语势、显隐性。从评价资源的实现来看,许渊冲的译本完成的更好,更贴近杜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译者主观性,翻译动机,语言和文化距离,翻译的方法等因素可能是导致译本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运用评价理论对杜甫诗歌英译本所做的对比研究为诗歌英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此外,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译本对比研究也为翻译等值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为评价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和分析译本的质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依据。最后运用UAM Corpus Tool,意在推进翻译语料库研究。与此同时,介入系统、级差系统下评价资源分布差异也值得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