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南部,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地,秦代隶属于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临沅县辖地。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临沅县析置沅南县,自此桃源地域分别隶属于临沅、沅南两县。隋开皇三年(583),并临沅、沅南及汉寿三县为武陵县。北宋乾德二年(964)析出原沅南县及部分临沅县地域建县,因境内有桃花源,得县名“桃源”。桃源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临沅水,背靠延溪,有着宜人的气候、平坦的地势、便利的水陆交通。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桃源城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桃源县的前身是沅南县。沅南县治最初设在古城山,后来迁至浔阳坪。宋初桃源县单独设县以后,县治一直设在今漳江镇。最初城区规模较小,没有城郭。从明清到民国,桃源城城内空间形态不断演变。明成化十六年(1480),桃源城开始修筑城墙。最初为黄土夯筑的土城,后来改建石城,最后建成砖城,并且挖掘了护城河。由于兵燹匪患,桃源城城墙几经兴毁,现已荡然无存。城内建筑也因为战乱和水患屡屡遭毁,历任县官不断重建、增修。所以,桃源城内建筑种类、数量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城区面积也不断扩大。清代,桃源城形成了以公署、学宫建筑为中心,街巷、石柜、亭阁、坛壝祠庙、民居、水井池塘、坊市以及城郭邮驿、关梁等为补充的城市格局。桃源城内人口在明清至民国时期不断增多,虽然也有过停滞和反复,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同时,桃源城经济和文化也有很大发展。咸丰年间(1851—1861),桃源城成为全县物资集散中心,商品远销外地。民国时期商户日渐增多,城内各行业公会也相继成立。桃源县学和书院不断增修、扩建。清末,推行新学制,桃源城内新式学堂陆续建立。这些学校为桃源培养了大量人才。建国以后,桃花源旅游业带动了桃源城经济的发展,城区建设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城区建设相对滞后,交通建设跟不上时代步伐,历史文化遗迹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化进程缓慢,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试图从桃源城变迁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为解决当前桃源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