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以及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中国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中被认为是“中原逐鹿”之地,随着中部崛起计划的施行,中部六省的基础设施及投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其经济增长趋势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区性及空间性集聚的特点,但是相对产业集聚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的总体水平依然较低,普遍存在着产值和就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以中部地区六个省份的80个地级市19个行业数据为样本,从产业集聚的专业化外部性与多样化外部性角度出发,研究其与样本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旨在为中部地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我国中部六省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1年的行业数据,对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化指数进行了测算,发现中部地区不同城市的产业专业化指数和产业多样化指数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组合:较高的产业专业化与较低的产业多样化;较高的产业多样化与较低的产业专业化;较低的产业专业化与较低的产业多样化。并且发现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专业化指数相对较高。然后,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对中部地区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化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结合现状分析结果,将中部地区城市分为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对不同类别的城市分类进行了对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看来,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增长受益于产业多样化,证明了中部地区多样化外部性的存在。产业专业化与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非线性关系,专业化外部性显著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但不利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增长。最后,本文针对实证分析结果,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开发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政策建议:非资源型城市应培育良好的多样化生长环境,充分享受城市多样化带来的雅各布外部经济;资源型城市应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城市专业化产业结构所带来的马歇尔外部经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人才的积累和储备;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