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列叶栅在极低稠度叶尖涡轮中的应用及气动特性分析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dx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组提出的基于气驱涵道风扇技术的垂直起降动力系统可以实现高速固定翼飞机的垂直起降,其核心部件叶尖涡轮具备极低稠度和低展弦比的特征,稠度可低至0.6(常规稠度1.2~1.6),展弦比可低至0.3(常规展弦比1.5~2.0)。针对极低稠度下叶尖涡轮叶片吸力面存在大范围分离的特点,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基于高反力度叶片的设计思路,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开展了极低稠度高反力度叶尖涡轮流动特征及其设计技术的研究,同时将串列叶栅技术应用于极低稠度高反力度叶尖涡轮中,并为后续研发这种垂直起降动力系统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工作包括:1、基于高反力度叶尖涡轮叶型,对极低稠度高反力度叶尖涡轮的流动特征及损失构成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和常规叶尖涡轮不同,高反力度叶尖涡轮叶背不存在明显的分离,流道中流动情况良好,存在可使气流进一步加速膨胀的气动喉道。极低稠度下,高反力度叶尖涡轮叶片表面的载荷分布呈前加载趋势;极低稠度涡轮相比于常规涡轮,叶型损失急剧增加,叶尖泄漏损失降低,二次流损失增大;高反力度叶尖涡轮损失介于常规稠度涡轮和极低稠度涡轮之间,其叶尖泄漏损失占总损失一半以上,高达54.15%。2、开展适用于气驱涵道风扇垂直起降动力系统的极低稠度高反力度叶型设计技术研究,通过攻角变化、叶型厚度分布等因素来分析叶尖涡轮流场和性能变化。同时对极低稠度叶尖涡轮的性能评判标准进行补充,提出使用能量利用率来综合衡量叶尖涡轮对整个涵道风扇推进动力系统的增益。研究结果表明:叶尖涡轮叶型前端中弧线改变造成的进气攻角的变化对叶尖涡轮效率的影响不会很大,但转子进口适宜的负攻角能促进气动喉道的形成,增加气流在流道外的膨胀加速能力,提高能量提取率以及能量利用率,使得叶尖涡轮对推进系统的贡献率达到较高水平。高反力度叶尖涡轮的效率可提高至84.38%,能量提取率及能量利用率均高于极低稠度涡轮。3、将串列叶栅技术引入极低稠度高反力度叶尖涡轮中,以扩大叶片强影响区域,重点研究串列叶栅弦长比和弯度比对叶尖涡轮能量提取和能量利用率的影响。弦长比的变化会对前后叶片的加功量及泄漏涡的掺混产生影响;弯度比的变化会影响叶片的能量提取效果及强影响区域范围。当弦长比为2.04、弯度比为1.12时,叶尖涡轮性能最佳。最佳方案相比原极低稠度涡轮能量提取率提升13%,能量利用率上升21%,效率提高5%。
其他文献
[目的]把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两种方法(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的疗效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至2014年在昆明医科
价值性和知识性是理解与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对基本范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首先在于它的真理性,其价值性则集中体现为它的意识形态性。价值性是高校思想政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数据中心服务器电源的效率和体积提出新的要求,开关变换器的高频化是提高变换器功率密度的重要手段。然而,变换器的高频化也带来诸如效率、电路性能等方面的挑战。本文针对服务器电源低压大电流以及高频工作的特点,对LLC谐振变换器在拓扑结构、磁设计、闭环控制及同步整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一台高频高效高功率密度的DC/DC变换器,为高频变换器的设计提供新思路。首先,本文运用描述函数法对
在二胡演奏中,肢体动作的运用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问题。二胡演奏中的肢体动作的运用,除能优化表演的试听效果之外,演奏者肢体动作的运用还能增强二胡演奏的舞台表现力、使演
本文以能源报告《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能源愿景》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述位理论为研究框架,分析英译汉中译文话题的选择问题。主要探讨英汉翻译中英语原文主位推进
美国儿童文学家弗兰克·鲍姆在美国儿童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创作的以《绿野仙踪》为首的从严而论有14本奥兹国系列故事,继承了19世纪中期以克兰奇为代表的神奇童话的创
在我国,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我国0-17儿童伤害致死的第二位原因。在儿童意外伤害的研究中发现,在正面碰撞中,儿童胸部遭受损伤时,容易形成严重损伤并伴有较高的死亡率。研究表
湛然为天台中兴之祖,乃天台发展史上承前启后式的重要人物,其所著《十不二门》不仅接续天台源流,为天台教门之纲要,更对天台后世思想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依据中观学思路
[目 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及M2型TAMs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碘难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TAMs与M2型T
当前,汽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伴随着汽车产品的日渐丰富以及汽车普及程度的日益增高,驾驶员对汽车操控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转向系统作为汽车控制系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驾驶体验和汽车安全性。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因为其节能、结构紧凑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滑模理论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