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呼肠孤病毒σC蛋白是病毒外壳蛋白的主要成分,位于病毒表面,是病毒型特异性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与病毒及病毒的吸附、增殖和合胞体的形成有关,能够产生CPE,引起细胞凋亡。因此,σC蛋白是建立抗体检测方法的重要目标蛋白。新型番鸭呼肠孤病毒从2001年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鸭鹅主要发生以肝、脾出现大量出血性坏死灶为特征,又被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发病日龄以5~10龄为主,死亡率在2%~15%,各品种鸭(如番鸭、麻鸭、北京鸭等)和鹅均可感染。新型番鸭呼肠孤病毒与经典番鸭呼肠孤病毒同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禽呼肠孤病毒群。本研究利用新型番鸭呼肠孤病毒基因组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σC基因,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ET-28a(+)载体中,得到pET-28a-σC重组载体,通过E. coli原核表达系统对其进行表达,得到大小为36kDa的σC蛋白,并且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与间接免疫荧光对σC蛋白的抗原特性进行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番鸭呼肠孤病毒σC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将纯化后的新型番鸭呼肠孤病毒σC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筛选,确定了最适抗原包被浓度、最适封闭条件、最适血清稀释度、血清最适作用时间、酶标二抗最适稀释度和最适作用时间及底物最适显色时间,建立了检测新型番鸭呼肠孤病毒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包被抗原与坦布苏病毒、番鸭呼肠孤病毒、禽流感H5N1和H9N2、番鸭细小病毒、小鹅瘟病毒阳性血清不产生交叉反应,表明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浙江、江苏等地康复群或者免疫群的870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阳性样品检出率达到98.5%,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批内重复试验与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