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氧化铁气凝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酞菁复合材料的原位生成研究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q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工作可分为两部分: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制备以及在此基础上MPc/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生成研究。纳米金属氧化物制备目前常用的制备纳米α-Fe2O3 的方法一般需在400~500℃下灼烧以完成晶型转变,灼烧过程中难免会带来纳米粒子的团聚。本文分别采用硝酸铁(Fe(NO33)和自制乙醇铁(Fe(OC2H53)为凝胶前驱体结合超临界乙醇处理,得到两种氧化铁气凝胶。研究表明,乙醇铁为前驱所得凝胶在超临界乙醇处理后即完全转化为稳定晶相α-Fe2O3,无需灼烧。激光粒度仪测试表明,所得粉体的平均粒径为55.2nm,粒度分布均一,高度集中在40~50nm 之间,颗粒基本呈球形。粉体对乙醇表现出较好的敏感选择性。另外一方面,硝酸铁为前驱所得凝胶经超临界乙醇处理后,所得氧化铁气凝胶为γ-Fe2O3 以及很大一部分的无定形相。本文研究了该气凝胶在不同温度下的晶型转化。该气凝胶粉体平均粒径为80.0nm,粒度分布均一,高度集中在70~80nm 之间。MPc/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生成研究对于非硅系金属氧化物与MPc 的复合方法,目前普遍采用的机械共混法、浸渍法以及化学修饰法。前两者工艺简单,但缺点是物理吸附在金属氧化物上的MPc 易流失。化学修饰法中,MPc 以化学键的形式通过中间修饰物(一般为硅烷)间接键合在金属氧化物上。该方法所得复合材料稳定,但操作工艺相对复杂。本文采用邻苯二腈为酞菁碎片,直接以γ-Fe2O3 气凝胶的表面活性铁原子为模板,在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原位生成FePc/γ-Fe2O3复合材料。由于氧化铁气凝胶比表面积大,表面悬挂键多,致使外层存在大量配位未饱和的Fe 原子。表面高活性Fe 原子的存在使得邻苯二腈以其为模板组装生成酞菁成为可能。研究表明,与普通浸渍法相比,该方法制得的酞菁铁与氧化铁颗粒之间存在化学键合作用。有意思的是,上述两种气凝胶中,只有以硝酸铁为前驱所得气凝胶与邻苯二腈反应能生成FePc。
其他文献
KCl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浮选法是KCl生产的主要方法,占到产能的95%以上。随着浮选法生产技术的成熟,我国KCl单套装置的生产能力由1996年的3
2017年9月26日,由《中国摄影》杂志社、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与《安徽画报》社联合主办的“卢施福摄影暨安徽摄影——史料与史识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摄影史学者、安徽摄影界代表与《中国摄影》杂志社代表聚集一堂,共同研讨卢施福的摄影艺术。一些学者因故未到现场,专门发来书面发言材料。以下是发言摘要。  吴雪  (安徽省文联主席、巡视员)  《中国摄影》杂志社、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和《安徽画报》社在这里联合举办卢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