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工作可分为两部分: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制备以及在此基础上MPc/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生成研究。纳米金属氧化物制备目前常用的制备纳米α-Fe2O3 的方法一般需在400~500℃下灼烧以完成晶型转变,灼烧过程中难免会带来纳米粒子的团聚。本文分别采用硝酸铁(Fe(NO3)3)和自制乙醇铁(Fe(OC2H5)3)为凝胶前驱体结合超临界乙醇处理,得到两种氧化铁气凝胶。研究表明,乙醇铁为前驱所得凝胶在超临界乙醇处理后即完全转化为稳定晶相α-Fe2O3,无需灼烧。激光粒度仪测试表明,所得粉体的平均粒径为55.2nm,粒度分布均一,高度集中在40~50nm 之间,颗粒基本呈球形。粉体对乙醇表现出较好的敏感选择性。另外一方面,硝酸铁为前驱所得凝胶经超临界乙醇处理后,所得氧化铁气凝胶为γ-Fe2O3 以及很大一部分的无定形相。本文研究了该气凝胶在不同温度下的晶型转化。该气凝胶粉体平均粒径为80.0nm,粒度分布均一,高度集中在70~80nm 之间。MPc/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生成研究对于非硅系金属氧化物与MPc 的复合方法,目前普遍采用的机械共混法、浸渍法以及化学修饰法。前两者工艺简单,但缺点是物理吸附在金属氧化物上的MPc 易流失。化学修饰法中,MPc 以化学键的形式通过中间修饰物(一般为硅烷)间接键合在金属氧化物上。该方法所得复合材料稳定,但操作工艺相对复杂。本文采用邻苯二腈为酞菁碎片,直接以γ-Fe2O3 气凝胶的表面活性铁原子为模板,在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原位生成FePc/γ-Fe2O3复合材料。由于氧化铁气凝胶比表面积大,表面悬挂键多,致使外层存在大量配位未饱和的Fe 原子。表面高活性Fe 原子的存在使得邻苯二腈以其为模板组装生成酞菁成为可能。研究表明,与普通浸渍法相比,该方法制得的酞菁铁与氧化铁颗粒之间存在化学键合作用。有意思的是,上述两种气凝胶中,只有以硝酸铁为前驱所得气凝胶与邻苯二腈反应能生成Fe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