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一位非常耀眼的学者,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在这些成就中他的荀学研究无疑是极具特色的。本文将梁启超的荀学研究分成两个阶段加以阐述。第一个阶段称为“排荀”阶段,时间从1896年至1903年。在这一阶段内梁启超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将荀学作为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反动学术的源头而激烈排斥。他将荀学概括为“尊君权”、“排异说”、“谨礼仪”与“重考据”,并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批判式研究。梁启超在“排荀”阶段的荀学研究由于受其政治主张影响,导致他无法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荀学,他对荀学的批判大多出自感性的判断,缺少足够的分析论证,这使他“排荀”阶段的研究学术价值不高。第二个阶段称为“尊荀”阶段,时间从1918年至1927年,在这一阶段内随着梁启超退出政坛以及目睹西方科学万能论破产,他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在对待荀学上他也由最初的排斥转变为尊崇。在承认荀子是儒家大师的基础上,他深入研究了荀子的政治思想,系统阐释了荀子的“性恶论”、“天命观”以及“心体论”并肯定了荀学的学术史价值。梁启超“尊荀”阶段的荀学研究是他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进行的纯粹学术性质研究,他的研究内容不仅细致全面,而且立场公正客观,研究方法也融合中西。这些优点使得他“尊荀”阶段的研究成为后世荀学研究的重要参考,同时促成荀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