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化经营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然而这并不是一条平坦大道。外来者劣势理论学者已经指出,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着相对于本土企业额外的成本,这种先天性的竞争劣势降低了企业海外经营绩效,甚至导致其退出东道国市场。本文从企业的“外来者身份”视角研究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市场面临的外来者劣势问题。首先,本文识别了中国企业由于外来者身份导致的外来者劣势来源于外来者身份的污名化、多重性和动态性;其次,本文提出了组织身份重建、组织印象管理以及选择合适的进入模式作为克服外来者劣势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构建了理论模型;最后,通过案例研究方法验证了研究假设,证明了理论模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来者身份的污名化导致中国企业负面的外在形象,使其面临东道国利益相关者的歧视,降低了企业在东道国的合法性;外来者身份的多重性,即企业的名义身份、员工感知身份和员工期望身份的不一致,导致员工对组织身份认同的缺失,加大了跨文化管理的难度,降低了企业战略行为的一致性;外来者身份的动态性增加了企业保持身份的稳定性和应对环境变化之间的矛盾,不同国家在环境变化方面的不同步和差异化对组织身份提出了挑战。为了克服外来者身份污名化,本文应用组织印象管理战略手段,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合法性和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度;为了克服外来者身份多重性和动态性,本文应用组织身份重建战略手段,提高海外员工对组织身份的认同以及组织身份应对环境变化挑战的能力;此外,不同的进入模式对外来者劣势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建议企业选择合适的进入模式,以此针对性地降低外来者劣势。最后,运用验证性匹配式技术方法,本文对三个经典案例——联想、华为、海尔进行了跨案例研究,验证了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企业应对跨国经营中面临的外来者劣势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