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尔夫·埃里森(1914-1994)是当代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小说家之一。其花费七年多时间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被认为是其在世期间问世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自1952年出版以后,就立即在美国文学界和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看不见的人》被誉为是拉尔夫·埃里森的经典代表作。它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白人主导的社会里寻求自己一席之位的成长故事。纵观国内外的文学研究,《看不见的人》确实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在前期,它受到文学家的高度赞扬;另一方面,在后期,《看不见的人》也受到了一些评论者的批评和指责。在对这部作品的分析中,绝大多数分析都是停留在主题思想的分析和写作手法上的探讨上,这里所说的主题分析通常是指身份的探求,而写作手法通常指的是修辞手法,例如,象征主义的运用,反讽的体现等等。在叙事学理论中,叙事方式得到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自小说问世以来,对叙事方式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事实上,叙事方式的决定因素就是作家究竟从谁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到底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还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就成为解读小说的关键性的问题。事实上,第一人称叙事这一叙事技巧在文学上的应用可谓是数不胜数。例如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保罗·金代尔的《猪人》、舍伍德·安德森的《我是一个傻瓜》等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创作的小说。而《看不见的人》,首先从题目上就足以吸引大批读者来欣赏,更何况这部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这就更加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对拉尔夫·埃里森及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其次对国内外学者对拉尔夫·埃里森的研究进行综述,最后点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正文。该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首先阐述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多重身份,解读第一人称叙述者中“我”与作者、“我”与叙述者的关系。其次重点分析第一人称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作用。第二章分析第一人称叙事语言。首先分析《看不见的人》中的“自我表述式语言”。“叙事语言”包括“陈述式”和“描述式”,“分寸”和“韵律”,“对话”以及“非对话”这三个主要形式。其次重点分析《看不见的人》当中体现的“孩子式的”叙事语言。在《看不见的人》中,孩子似的语言和这部作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功地塑造“看不见的人”的形象特征。第三章重点解读第一人称叙事的意义,以及它在《看不见的人》当中的运用优势和所存在的局限性。如今,越来越多的作家倾向在作品中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可见,第一人称叙事确实拥有自己独特的叙事优势。首先,这章阐述第一人称叙事在《看不见的人》中艺术感染力。其次分析第一人称叙事在《看不见的人》当中的局限性和困境。第三部分为结论。首先概括论文的基本框架,对第一人称叙事在《看不见的人》中所体现的三个因素,即第一人称叙述者、第一人称叙事语言和第一人称叙事意义进行总结。最后指出该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提出第一人称在文学上可能存在的新的应用方法,并指出继续研究其在《看不见的人》当中应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