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管理与个体态度改变的关系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onysos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印象管理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日益受到心理学的关注,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变量。研究证明,高印象管理者和低印象管理者在很多领域都是完全不同的,高印象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来恰当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去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而低印象管理者对情境的社会要求感觉相对迟钝。被试参与心理学实验这一社会情境,包含了四个基本元素:实验者,被试自身,受被试评价的态度对象,以及实验情境的公开性。印象管理有两种动机和功能:取悦观众和构建理想自我。本文认为,被试根据情境的需要选择印象管理要发挥的功能,并且高低印象管理者在相同情境下的反应存在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印象管理与态度结合起来,借助了强迫服从和预期态度改变的研究范式,考察了社会情境使高低印象管理者对同一对象外显评价的差异。同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研究高低印象管理者的外显态度是否反应了内心真实的状态。研究结果如下:  1.情境的公开性以及与态度对象接触的可能性会影响高印象管理者对态度对象的评价,但是对低印象管理者的影响不显著。与匿名状态相比,当被试的外显评价处于署名状态,并且认为态度对象有可能根据自己留下的信息与自己取得联系时,高印象管理者对态度对象的评价更为积极,但是低印象管理者的变化不显著;高印象管理者的内隐态度未与外显态度发生一致的变化,被试信息的曝光程度使高印象管理者发生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分离。  2.被试按照实验者的意愿完成强迫服从任务后,高印象管理者的外显态度朝着逆态度行为的方向变化,评价更为积极,低印象管理者的变化不显著,但是二者外显态度变化的差异未在内隐测验中表现出来,实验者这一元素使高印象管理者又一次出现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分离。  3.预期的态度改变研究中,期待信息呈现时的态度测量,阻止了信息取消后高印象管理者的态度回落,但是低印象管理者不受第一次测量的影响,在信息取消后态度回到较低的水平。内隐态度的测验发现二者最终的态度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高印象管理者再次出现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分离,是受到“自身”这一实验情境的影响,其目的是使自己看起来前后一致。
其他文献
何为“群体训练原则”? 2004年在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郑伟教授提出,“群体训练原则是指在自始至终的训练全过程中,训练实施者一方是以主教练为核心,以助理教练和其他专
期刊
期刊
许多学校都在创特色、争品牌,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少学校管理者在反思,究竟是什么拉开学校之间的差距?师资力量?管理水平?……这些的确都是会制约学校发展
期刊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提高体育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出发点,从北碚区23所小学中选取14所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并对14所小学80名体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有关体育教育资源的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