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正常情况下,中耳压力与外界压力的平衡是通过咽鼓管周期性的开放来实现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的中耳通气受损会导致中耳负压,长期的负压可能会导致中耳积液。鼓室压曲线最早的用途之一是通过测量中耳压力间接检测咽鼓管功能,因此,鼓室压曲线的峰值压力可被用于监控中耳炎的发展,异常的峰值压力可以为中耳炎的发展提供早期预警[1]。B型鼓室压曲线与C型鼓室压曲线均提示存在异常的峰值压力,但B型鼓室压曲线常常与鼓室积液联系密切,出现B型鼓室压曲线时往往已经出现了中耳积液,而C型鼓室压曲线则提示咽鼓管功能存在障碍,可见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腺样体肥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鼻及/或咽部疾患均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并可能进一步造成分泌性中耳炎。对容易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鼻及/或咽部疾病进行治疗可以改善中耳功能状态,从而对分泌性中耳炎起到早期干预作用。中医鼻病序贯疗法(Sun’s Sequential Therapy,SST)是导师孙书臣教授在对大量鼻病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学、制剂学建立起来的一剂方药下包括煎药时熏鼻和收集蒸馏液点鼻(外治法)和煎好中药口服(内治法)内外治法结合的方法。剂型灵活,外治内病,内外兼顾,具有实用、方便、经济的优点。在临床中,根据病人情况,也可仅使用熏鼻与点鼻的外治法,即SST外治法,采用熏鼻和点鼻的方法使药物作用于鼻腔、鼻咽腔局部,可以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直接起效,对多种鼻及/或咽部疾患治疗效果显著。目前国内外对C型鼓室压曲线的研究资料仍较为有限。国外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分泌性中耳炎有较高的自愈性,对患有无症状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治疗干预并未显示出对其语言发展的益处,因此较少有对分泌性中耳炎早期干预的研究。但也有观点认为,对疾病的诊疗措施应根据国家的生存环境来制定,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早期治疗干预较观察等待更具临床意义。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对疾病的管理应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容易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鼻及/或咽部疾患进行积极治疗,改善中耳功能状态的异常,可以防止病情继续发展,起早期干预作用。研究目的:1.观察以鼻及/或咽部不适为主诉且无明显耳部不适,声导抗检查结果为C型鼓室压曲线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及中医虚实证型分布特点,观察C型鼓室压曲线耳的鼓膜形态特点。2.采用SST外治法对鼻及/或咽部原发病进行治疗,通过观察C型鼓室压曲线的变化分析SST外治法对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患儿的中耳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对初诊以鼻部及/或咽部不适为主诉的儿童进行声导抗检查,记录单耳或双耳鼓室压曲线为C型患儿的临床诊断,收集舌脉象,对部分患儿行耳内窥镜检查以明确鼓膜状态,并对其中接受SST外治法治疗的儿童每隔2周定期复查鼓室压曲线,观察4周内经SST外治法治疗的患儿C型鼓室压曲线的变化。研究结果:1.在性别分布方面,69例声导抗检查结果为C型鼓室压曲线患儿男性共53例,女性16例,男性患儿较女性患儿多。2.在年龄分布方面,69例患儿处于2-6岁年龄段者较多,共59例,占总例数的85.51%,其中2-4岁者35例,5-6岁者24例。3.在临床诊断分布方面,腺样体肥大占比最大,为51.46%,其次为扁桃体肥大、过敏性鼻炎、鼻炎、鼻-鼻窦炎,分别为17.48%、16.50%、9.71%、4.85%。4.在虚实证型分布方面,69例患儿中虚实夹杂证患儿人数最多,共50人,占患儿总人数的72.46%,实证与虚证者分别为11人、8人,占患儿总人数的15.94%、11.59%。5.32例患儿共44耳接受了耳内窥镜检查,其中15耳鼓膜征象正常,29耳鼓膜征象异常,异常耳中充血、内陷、积液征阳性者分别为 3、17、9耳。6.34例患儿共51耳接受了SST外治法治疗,在4周的治疗后42耳鼓室压曲线由C型转为A型,占治疗总耳数的82.35%。对鼓室压曲线未转为A型的9耳进行分析,发现9耳的峰值压力在治疗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将C型鼓室压曲线划分为C1型与C2型,发现93.10%的C1型鼓室压曲线在治疗后转为A型,而C2型鼓室压曲线的这一比例为68.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患有鼻及/或咽部疾患的男童及学龄前儿童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者较多。2.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过敏性鼻炎、鼻炎、鼻-鼻窦炎均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其中,腺样体肥大占比最大。3.患有容易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鼻及/或咽部疾病的儿童,其辨证分型多为虚实夹杂。4.C型鼓室压曲线耳的鼓膜征象可存在正常、充血、内陷、积液征等不同表现,其中大部分已经出现了内陷、积液征等异常。5.SST外治法在治疗鼻及/或咽部原发病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疾病造成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和中耳功能异常。6.C1型鼓室压曲线在SST外治法对相关疾患干预后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变为A型,C2型鼓室压曲线转变为A型则可能相对缓慢。7.应关注患有鼻及/或咽部疾患儿童的咽鼓管及中耳功能,尽管无耳部症状也应对其咽鼓管功能和中耳功能进行评价,对易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原发病应及早实施治疗,从而达到预防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或对分泌性中耳炎早期干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