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优化以“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为核心的出血性中风中医治疗方案,构建出血性中风中医临床路径,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从血肿吸收速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方面评价其可行性,为提出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优势方案提供临床证据,为进一步完善出血性中风中医临床路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例回顾、专家咨询,优化原有出血性中风治疗方案,构建其初步临床路径。通过临床病例研究,采用多中心历史对照研究方法,纳入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100例,退出临床路径3例,合格病例97例,其中临床路径组47例,历史对照组50例。临床路径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汤剂(方药组成:水蛭、虻虫、生大黄、生蒲黄、龟板胶、瓜蒌、石菖蒲等)、静点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配合针刺、推拿治疗;历史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标准住院日≤28天,分别于入组当天、1周、2周、3周、4周或出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于入组当天、2周、4周或出院时进行血肿量评估,通过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血肿吸收速度评价临床疗效,应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卫生经济学方面的评价。结果:经过本方案治疗,临床路径组及历史对照组均有效,在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方面,于治疗3周及治疗4周临床路径组优于历史对照组。在血肿吸收速度方面,于治疗2周临床路径组优于历史对照组(P<0.01)。两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20.30、22.71天,临床路径组较历史对照组缩短平均住院日2.41天。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原始成本临床路径组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及总费用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物价上涨指数调整后总费用呈下降趋势。原始成本每获得1%的有效率、血肿量每减少1ml、NIHSS评分每改善1分,临床路径组较历史对照组分别少花费12.82元、152.72元、533.11元;历史对照组所消耗的成本及健康产出均小于临床路径组。根据物价上涨指数调整后每获得1%的有效率,血肿量每减少1ml、NIHSS评分每改善1分,临床路径组较历史对照组分别少花费19.41元、204.64元、652.16元;与临床路径组比较,历史对照组每增加1%的有效率、血肿量每减少1ml、NIHSS评分每改善1分,分别需多花费13.48元、70.86元、99.11元。结论:以“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为核心的出血性中风中医治疗方案为优势方案,以本方案构建的出血性中风中医临床路径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平均住院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使患者在经济费用减低的同时得到更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