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宗元《大至阁诗》初探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bishui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宗元(1875-1932),字贞壮,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清末民初较有代表性的诗人、藏书家和书画家。为人有抱负,参与创办国学保存会,又加入同盟会与具有革命性质的社团南社。他著述颇丰,诗、文、词兼擅,尤其诗歌,得到当时众多名家的称赞。梁鸿志在诸宗元主要诗集《大至阁诗》序言部分记述道:“贞长治诗,垂四十年,不名一家,而所诣与范肯堂为近,陈伯严、郑太夷、俞恪士、黄晦闻、夏剑丞、李拔可交口称之。”①郑逸梅《南社丛谈》说他“工诗,在南社诗人中,以冲和澹远胜的,当推黄晦闻和贞壮为巨擘”②。在胡朴安所编《南社丛选》中,诸宗元诗入选十五首,数量在入选诗人中居中等水平,也体现了选者对诸诗的重视。诸宗元交游极广,几十年来与好友之间的接触和文学上的往来唱和,可以窥见清末民初学术文学发展的痕迹。目前学界对诸宗元的文学著述尚缺乏关注、整理与研究。本文重点依托诸宗元出版的诗集《大至阁诗》,从其生平、交游,诗歌的题材内容以及艺术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力求对诸宗元其人及其诗歌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考略诸宗元的生平与交游,是本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收集到的诸宗元的相关资料和文学著述为据,考述其生平,包括幕僚生涯和社会活动,探析其诗歌创作背景。着重考察与诸宗元交游较为密切,并对其文学创作、生平遭际及生活状态影响较大者,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游情形,分析交游活动对诸宗元诗歌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的影响。之后结合诸宗元生平,对其诗歌进行文本细读和深入分析,按照《大至阁诗》的思想内容,将其诗分为遣兴感怀诗、唱和酬寄诗、风光景象诗和题画诗四个大类,并分析各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蕴含的个人情感。接下来从艺术手法和风格特征两个方面剖析诸宗元诗歌的艺术成就。在艺术手法上,诗画交融是其诗歌创作较为突出的特征,并以使事用典作为主要表达技巧。诸宗元综合运用此两种手法,增强了其诗歌的抒情性与文学性。同时结合艺术手法,探析诸宗元诗歌忧思苦闷、沉痛消极的风格特征。最后,在附录部分,附上整理好的诸宗元年表、报刊发表作品一览表及他的照片书法手迹等等。
  诸宗元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辗转于各地幕府,尤其是在瑞潋和朱瑞府上任幕僚多年,本文的研究可深入探讨其文学活动与著述对中国古代文学诗歌领域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晚清民国时期游幕文人的心态与遭际。
  
其他文献
唐代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历来的园林学者对这一时期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唐代园林上承魏晋六朝园林的富丽豪阔、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载体的园林风格,下启宋明园林的文人化、写意化、高度艺术化的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的转型与过渡期。与六朝园林相比,唐代园林在数量上大为增加,分布地域更为广阔;类别上基本形成后世所称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包括贵族园林与文人园林)、寺观园林和公共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在中唐以后
学位
宗白华的美学首先是一种生命的美学,“生生而条理”的生命节奏是其本体,阴阳二气是生命节奏之根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是其底色。它将“生命”作为审美的第一要义,“生命”是宇宙自然之全体生命,天然地包含着生态整体意识。宗白华发掘出“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节奏”这一思想内核,然后圆融地将宇宙自然、艺术和人生连接贯通,以“同情”的方式将个体的生命情感与自然的运动节奏进行融合,并主要借助艺术这一丰富
学位
作为当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热点理论,“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可以说正是相关文艺实践的繁荣推动了“中国故事”理论话语和批评实践的产生、发展与繁荣。本文从这一新兴理论的文艺实践、理论话语以及批评实践三个方面对“何谓中国故事”这一基础性问题做出回答,最终回归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现实落脚点上对其讲述目的与标准进行强调,同时,本文还尝试对“中国故事何以中国”以及“文艺向何处去”等更
学位
戴震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领袖之一,在清代学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小学、考据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自成一家的义理阐释,几百年来备受学界瞩目,得到了深入而全面的挖掘。然而,戴震的《诗经》学由于某些原因,一直鲜为世人所知,其相关研究尚不完备。本文即以此为主题,基于相关文献资料,试图通过《诗经》学这一小切口,管窥戴震经学乃至学术研究之一斑,以至于更科学地界定其《诗经》研究成果的价值。  本文由绪论及三个
学位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与《韩非子》《六韬》《汉书》《汉纪》等文献中游侠认识的不同,发现《史记·游侠列传》在游侠认识史上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游侠在先秦两汉时期乃至后代正统观念中始终扮演着法律纲常和社会稳定的破坏者角色,但司马迁更多从精神层面即侠所承载的内在“侠义”方面来定义“游侠”,弱化了其以私权违反法令、挑战公权的破坏性的一面,而更多强调游侠重义轻生、救人缓急的道德层面的美好特质,重塑游侠形象,使之成
学位
潘飞声(1858-1934)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词人和学者,也是南社、沤社等社团的重要成员。曾任《华字日报》《实报》《国学萃编》《爱国报》和《青鹤》等杂志报纸的编辑,在当时新闻界有重要的影响力。擅长诗词文论,有《香海集》《海山词》《老剑文稿》和《在山泉诗话》等作品传世。潘飞声一生未仕,旅居德国三年后返乡,便开始了他大半生的漂泊羁旅,最后终老上海。潘飞声的文才有目共睹,钱仲联称其词“仙袂飘举,才华艳
学位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关于饮食生活的书写。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学自觉与饮食新变的重要阶段,研究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学,对于深入考察魏晋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绪论部分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概述本文的研究缘起。我国饮食文化在魏晋时期有了长足发展。伴随着政权更替、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我国原有的饮食结构、烹饪方式等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南北方物种的交换、少数民族饮食的
学位
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古已有,并延续至今。士人通过阅览典籍而博通古今、知晓经术,积累起诗赋写作的文学素材,同时,文学创作的兴盛也为阅读传统注入蓬勃的时代活力。自晋武帝建立政权至刘裕以宋代晋,王朝统治虽然历经政权动荡和频繁战乱,但思想文化却仍在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的女性活跃于政治、文学、艺术等不同社会领域,她们博览群籍,兼具才识与德情,拥有强烈的个性意识,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时代风尚。本文对两晋女性的
学位
本文题目为《唐前使用与影响研究》。《列女传》是西汉永始元年(前16年),刘向在校理皇家藏书期间编订的一部专载女性事迹的书籍。本论文主要梳理了《列女传》自成书至唐建立(618年)前的使用与影响情况,并进一步探讨此种情况的成因。本文以朝代演变谋篇布局,共分成书特征及西汉时期、东汉时期、魏晋时期及南北朝时期四个阶段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探讨《列女传》的成书特征及其在西汉的使用与影响。本章认为《列女传》
自古文士笔下之“桂”,从植物指向性来区分,有樟科桂树与木犀科桂花两种。而宋人所吟咏的“桂”,主要是木犀花而非秦汉人所写之樟科桂树。就其意象内涵,则是沿袭了前代樟科之桂的多种意蕴——屈原香草喻人之高品,《招隐士》之赞隐者幽洁,方士炼药之修仙长生,邰诜东堂之对引申为登科及第等含义,同时又因宋人在创作时并未对植物种类进行严格区分,而将原本属于樟科桂的诸般寓意融合到对木犀科桂花的书写中,更在特定的社会背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