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极化阵列的稳健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化敏感阵列可以感知入射电磁波的多维电磁场分量,不仅能显著改善对电磁辐射源空域信息的感知性能,而且还可以提供目标的极化信息,其性能要高于传统标量阵列,是阵列信号处理的一个前沿领域,在雷达、通信、声纳和导航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极化敏感阵列参数估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且当前绝大多数极化敏感阵列参数估计算法都是针对远场信号源。然而,随着大型(超大型)阵列以及分布式阵列在实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这类应用中,通常会存在远近场混合源共存情形,此时已不能再用常规的纯远场或纯近场模型来进行刻画,极化敏感阵列的混合源信号模型和参数估计算法会更为复杂,研究适用于混合源情形下的极化敏感阵列参数估计算法尤为必要。另外,在实际中会不可避免的存在阵列幅相误差及耦合误差,这会导致常规的极化敏感阵列信号处理算法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如何有效的降低各类阵列误差的影响,研究稳健的极化敏感阵列参数估计算法具有实际意义。此外,由于MIMO阵列可以增大系统的自由度,形成虚拟孔径,在参数估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将极化敏感阵列应用于MIMO系统,将MIMO系统带来的波形分集和极化阵列提供的极化分集相结合,研究极化MIMO阵列的参数估计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围绕这些方面,通过充分挖掘极化阵列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大型阵列和MIMO系统,并同时考虑实际中的阵列误差,本文对先进极化阵列的稳健参数估计算法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如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远场情形下极化敏感阵列的多维参数估计问题。首先,针对低信噪比下极化子空间类算法参数估计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将改进的重采样技术和ROOT-MUSIC算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重采样的COLD阵列波达方向和极化参数联合估计算法,大幅度提升了低信噪比下的参数估计精度。接着,针对共心式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互耦影响严重,参数估计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稀疏拉伸式非均匀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的多维参数估计算法,先通过利用时域旋转不变算法估计得到阵列的流形矩阵,再根据阵列的几何结构得到方向余弦有模糊精估计值,然后可从阵列流形矩阵中提取出单个电磁矢量传感器导向矩阵,再利用矢量叉乘算法得到方向余弦无模糊粗估计值,最终通过解模糊得到高精度的2D-DOA和极化参数估计。最后,以简化阵列结构、降低极化天线单元间耦合影响、提高参数估计性能为目的,提出了一种稀疏拉伸式L型极化敏感阵列,并给出了对应的参数估计方法,通过将阵列划分为6个子阵,可利用ESPRIT算法得到多个旋转不变因子,经过一系列数学运算可从中解耦得到一组方向余弦有模糊精估计值和多组无模糊粗估计值,然后根据信号导向矢量和噪声子空间的正交性可确定出正确的一组粗估计值,再利用解模糊手段得到高精度的2D-DOA和极化参数估计。该算法在不增加硬件复杂度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了极化天线间的互耦影响,扩展了阵列孔径,提高了参数估计精度。第二部分研究了极化敏感阵列的远近场混合源参数估计算法。首先,针对已有混合源定位算法仅能估计信源的空域信息,不能获取极化信息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二维空间下三偶极子线阵的混合源分类和参数估计算法,通过构造多个四阶累积量矩阵和矩阵方程,实现了更为合理的混合源分类和更高精度的空域及极化域信息估计,该方法无需任何谱峰搜索,突破了当前算法要求阵元间距为四分之一波长或八分之一波长的限制,仅需已知三个阵元的位置。接着,本文又将前述方法扩展到了三维空间中进行混合源定位,首次推导建立了三偶极子线阵在三维空间下的混合源信号模型,并首次利用线阵实现了混合源的2D-DOA、距离和极化参数的联合估计。另外,在实际中,接收阵列常常会存在幅相误差,这会使得混合源定位性能严重恶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幅相误差下的全电磁矢量传感器线阵混合源参数估计算法,通过构造多个四阶累积量矩阵,并利用阵列的几何结构,可得到混合源的DOA、距离和极化参数估计值,然后根据信号导向矢量和噪声子空间的正交性,可构建出一个矩阵方程,进而可解得阵列的幅相误差估计值。该方法中各阵元可随机放置,且无需任何谱峰搜索。第三部分研究了极化MIMO阵列的角度估计算法。首先,介绍了一种典型的双基电磁矢量传感器MIMO阵列参数估计方法,并详细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该方法不能利用各极化天线单元的空间分集,参数估计精度不够高,各极化天线间互耦严重,阵列配置不够灵活。围绕这些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双基极化MIMO阵列系统,发射端和接收端均由若干拉伸式五偶极子组构成,并提出了对应的参数估计策略,通过将发射阵和接收阵分别划分为5个子阵,并利用相移旋转不变因子间的关系,从中解耦出2D-DOA、2D-DOD、发射极化角和接收极化角的估计值,该方法同时利用了MIMO系统带来的波形分集以及极化阵提供的极化分集和空间分集,具有更好的参数估计性能,可分辨更多的目标,运算复杂度更低,大幅度降低了天线间的耦合影响,所有五偶极子组可随机放置,且无需已知任何五偶极子组的位置。
其他文献
海杂波特性研究在雷达探测、海面目标检测及微波遥感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基于海洋环境参数和深度学习模型研究不同海域的海杂波特性,建立了海洋环境参数与海杂波特性之间的关联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海域影响海杂波特性的海洋环境参数因子,为不同海域目标探测、不同波段雷达参数选择及性能提升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特色概括如下:1.本文首先基于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大量海洋环境参数数据
无人机(UAVs)己成为无线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5G和未来无线物联网的关键推动因素。UAV作为空中基站,在覆盖范围、连接性和频谱方面提高蜂窝网络性能。无人机机载基站可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连接并扩展无线蜂窝网络的覆盖范围。此外,UAV可以作为蜂窝网络内的飞行移动终端,支持实时视频流以及物品的递送等多种应用。然而,在UAVs无线通信网络体系的设计和部署中仍然存在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能量和干扰管
半监督学习已经成功地被运用于基于动态数据分析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研究领域之中。非平衡类的学习是分类问题中最具挑战的问题之一。不同于平衡数据,用于模型训练的冗余且不相关的特征会影响分类模型的性能。近年来,学者们大多着眼于非平衡数据的二分类和多分类问题。本文的要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半监督深度C均值聚类算法(DFCM)用于非平衡数据的二分类和多分类问题,可以用于数据边界不清晰和需要额外参数来减少统计
一直以来,奈奎斯特采样定理是传统信号采样的基础,但该定理理论要求当采样速率达到信号带宽的两倍以上时才能进行信号的精确恢复,由此出现了代替奈奎斯特采样定理的最新却最有效的信号采样压缩处理技术—压缩感知理论。该理论是基于信号的稀疏性或可压缩性,同时实现信号的压缩和采样。它已经成功的被应用到科学领域和工程领域的很多方面,成为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该理论主要包括了信号的稀疏表示、采样矩阵的选取和
在无线通信领域中,网络容量、传输效率、抗干扰能力是无线网络传输的重要指标。中继网络是扩大信号传输覆盖范围、提高传输效率、节约网络资源的有效手段。波束成形技术通过对天线阵列的信号进行加权处理,获得分集增益,提升网络的传输性能。并且,因其波束传输的方向性以及空间滤波性,波束成形技术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因此,结合中继网络研究波束成形技术以提升网络容量与抗干扰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两跳多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数据越来越多样化并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如何有效管理、检索和利用这些庞大的多媒体数据成为了国内外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紧致编码的最近邻搜索技术具有占用空间小,计算复杂度低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在本文中,我们较为全面的研究了面向多媒体数据最近邻检索的紧致编码学习算法。针对单模态和多模态等不同
面对未来无线网络的海量连接、增强移动宽带、超可靠性、低时延等业务需求,兼具照明和通信的可见光通信(VLC)以及兼顾频谱效率和用户体验的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分别成为极具潜力的通信范例与多址方案。由于室内VLC系统中每个光小区内用户数有限、光链路信噪比高、发光二极管(LED)发射角与接收器视场角可调谐、信道状态信息较稳定等特点可与NOMA完美契合,因此,从增强频谱效率和探索新型频谱两个层面出发,
增长性与值分布性质是复函数的两种本质特性.解析函数的增长性刻画、复方程(组)解的增长性估计以及亚纯函数的值分布分析等一直是复分析领域的经典问题.本文从逼近和唯一性两方面讨论复函数的增长性与值分布性质,主要包括全平面内收敛的Laplace-Stieltjes变换和复微-差分方程组解的增长性,多连通域内亚纯函数的唯一性,具体内容如下:1.Laplace-Stieltjes变换的增长性.通过引入有限双下
异质图像合成是指对各种不同来源人脸图像之间进行转化与合成,比如不同光照变化下相机拍摄的人脸照片、画家手绘的素描画像、软件合成的人脸照片以及红外成像设备采集到的红外图像。近年来,应用在数字娱乐领域的异质图像合成以及应用在执法领域中的素描画像的合成与识别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人脸画像合成主要是指通过输入的照片生成相应的素描画像,主要通过一些合成方法对画像-照片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进行建模,并利用所学习到的映
随着各种高科技技术和探测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降低武器装备等被发现的概率,提高其在现在化战场中生存能力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被称为低可探测技术的隐身技术可以改变或减少目标的可探测信息从而降低其被敌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一般隐身技术以雷达隐身为主,因为位于武器或飞行器上的雷达天线是电磁波的主要散射源。因此,设计兼具传输和隐身功能的雷达天线罩对于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