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山西古村落空间环境改造探析——后沟古村适老性居住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几千年山居文化所形成的、最具强烈地域特征的民居建筑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和场所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传承的。山西独特的古村落文明在其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它强烈的建筑表现力至今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也是山西自古村镇成为体系以来一直被沿袭下来的。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古城、古村的保护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整体建筑群落到局部建筑单体的保护的。在保护的同时也注重古村保护的整体性和建筑的再利用,并提出很多古村落的保护模式。  山西榆次后沟古村是山西汾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它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独特的窑居建筑风格和依山傍势的聚落空间布局。因此,2003年,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后沟古村落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唯一古村落调查范本。及时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和发展,让古村落可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为了现如今急需解决的问题。从2003年开始,后沟古村经过整村整治,并在2005年以旅游景点和学生写生基地的方式对外开放。经过13年的旅游开发保护,后沟古村在古建神庙系统,生态绿化系统,经营项目建设和基础工程这四个方面开展修复工程,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使得古村落得以保存下来。然而,在保护开发的同时我们发现还存在例如旅游淡旺季假象、村民私自加改建等现象,这些似乎并未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保护的目的,这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有必要为古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重新思考。  本文结合国内外古村保护模式的理论,针对榆次后沟古村的现有开发模式,对其区位、环境、适应性、新模式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现有的保护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出更加合理的休闲养老模式,并以此概念进行模拟设计,达到古村落的保护再利用及优化现有产业链的目的。  论文从古村落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角度,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资料搜集整理、理论分析和场景模拟设计等方法,对榆次后沟古村从保护现状、古村空间形态形成因素分析、休闲养老模式提出及可行性分析、适老性居住改造方法和适老性居住改造的建议这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为后沟古村提出休闲养老的保护新模式。  本文在改造模拟过程中,存在需要有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招商引资和推广等问题,这些都成为本文改造计划的前提。虽然在改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利因素,但是休闲养老模式与古村落保护的结合将成为趋势,希望也能为全国古村落保护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能源危机问题不断升级。作为构建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大型公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图书馆的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尤其在新空间理念的推动下,图书馆建
传统村落的研究是我国传统民居乡土谱系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我国地域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随着物理环境,民俗文化的改变而呈现出不同的营造特征。近年来对于乡土
近年来,青岛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出现激增,秋冬季节多次出现雾霾现象,建筑室外空气质量逐年降低,人们室外生活环境逐渐恶化。建筑室外不良的风环境已经成为了除
从上世纪初开始,城市空间是一种处在关于“集中”与“分散”这样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复合体中。提倡“高密度”的城市其实一直都贯穿在城市规划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但较多的处
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社区作为城市社区的主体,为大部分城市居民提供了居住的空间和场所。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单位社区不再是城市社区的主体。但在一段时期
本论文研究了三种高层住宅疏散路线的设计解决。进行了如下三方面的分析:提升电梯楼梯间的经济技术指标的方法;扩展疏散路线的性能到适合残疾人使用的可能性,改造水平和垂直
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自北宋时期就是磁州窑的生产基地,时至今日,仍可以见到散布在村庄各处的古代窑场遗址。作为古代磁州窑的中心窑场之一,窑场见证了彭城镇由繁荣到衰落的
本文主要是通过宁波清真寺项目的再设计对历史街区的建筑设计问题与当代清真寺核心要素的设计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再设计初期对第一轮概念方案设计做了详尽的剖析,通过总结发现
区域城市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国家层面看,国际大都市是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载体;从省域层面看,区域城市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的载
可持续建筑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降低能源消耗而提出的建筑产业策略。各类基于研究的设计建造方法和标准以及实践方案不断涌现,以满足这一必然趋势。  为了能够达到控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