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首先对先秦两流"风俗"释义,对彼时的风俗观及风俗整合情况进行综述.中国古人所言的"风俗"与现代民俗学研究的"风俗"各有所指,有所交叉但并不等同.相较而言,古人的"风俗"更接近于现代民俗学说中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性格"两个方面.中国古代的风俗研究基本是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察民风、民性来制定相应的治民政策.东汉应劭一句"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算是对中国上古风俗研究的总结.班固对于风俗的划分方式有所缺陷.例如,陈地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历史传承上,都应属于楚风俗区域.而班固为了配合当时所谓的分野关系,却将其纳入了韩风俗区域.因此,该文在第二章以班固所划分的十二个风俗区域为基础,按照风俗的异同重新分为七个风俗区划,又分别对这七个一级风俗区域内所见之风俗进行考论,通过相关材料的比对来讨论各地风俗的流变过程及其渊源.在班固眼中,自然环境是秦汉风俗形成的基础.但他又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在看重地理因素的同时,也强调人文因素在秦汉风俗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班固考证风俗,主要是以《易》、《书》、《诗》、《礼》等典籍为参考.《诗经》广袤的地域性使其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民俗资料.班固秉承前人"以诗观风"的做法,大量引《诗》证俗,并同时认识到了风俗能对《诗》的内容和风格特征有所制约.《汉书·地理志》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后"正史"中,十五部《地理志》都是以《汉书·地理志》为典范写成的,且多载述风情,开设风俗一门.故《后汉书·郡国志》赞其"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