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与共生:农村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79043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下重新定位和审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相遇”已迫在眉睫。由于历史上中西交往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复杂关系,使不少中国人对基督教一直抱有抵触心理,在相互了解上也交织着诸多误解。虽然我们要时时铭记以史为鉴,但不能一直戴着历史的“眼镜”来看待现在的景致。基督教的广泛存在,对之加以抵制和排拒已然不可能,新环境要求我们将以往坚硬的甚至是零和式的“对抗”变为双赢式的“对话”。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督教徒在中国的猛增,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的蔓延,有这个时代的特殊体现。首先体现在一些20世纪没有任何基督教信仰渊源的地区,近几年也突然屹立起来了基督教堂,笔者将其称之为新兴教区。其次体现在新时代的人们看待基督教已没有了以前那种受历史侵华事件影响而带有的仇视,在倡导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多了些包容。最后,由于宗教政策的宽松和人们选择信仰的自主性的增加,基督教的兴起与民间信仰的复兴是同时存在的,而两者如何友好相处、互利共存,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消解存在于不同群体之间的隔膜和不同信徒之间的偏见,是本文最为关注、并着力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应当切实关心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在对一个集基督教新近几年才发展起来,而原有民间信仰氛围浓郁的特点为一身的村落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分别从非信徒即民间信徒的视角了解基督教,以及从基督徒的角度了解基督教在当地的处境,深挖两者之所以可以和平共处的深层原因,由此提出本文的核心论点:即基督教在农村民间的本土化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而在这种必然性的驱使下,农村民间这种本土化的基督教信仰是会成为与佛教、伊斯兰教等制度性宗教并行的、并被赋予中国特色的自成一体的宗教形态?还是会慢慢融合为不同于制度性宗教的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统?不管是对数据的统计还是对访谈的整理,对表象的深描或对内在价值的剖析,都助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即基督教在农村民间社会的本土化,尤其在一些基督教新近几年才成长起来的新兴教区,它既保持了自身外在的独立形态,包含有制度性宗教的元素,又融合了中国民间信仰和传统礼约乡俗的特性,成为了一种多样性与独立性共存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新型基督教。尽管如此,基督教的本土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基督教在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国家战略层面用文化自信涵化作为外来文化的基督教;在政府工作层面因势利导,把基督教纳入正常的宗教管理渠道;在教会层面要积极发扬基督教的社会功能,不能把眼光限于教会内部的建构;在民间信徒和基督徒交往方面,不能因为不同的信仰身份影响大家共处中华大地、同为中华子民的和谐相处。同时要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因教制宜、因人制宜,寻找有利于丰富中国文化内容、有利于提高民众精神生活质量、有利于发展中国化基督教的有效途径,促进中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其他文献
对成县近年来核桃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从产业发展形成共识、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联村联户促发展5个方面阐述了成县在发展核桃产
列车运行过程中的运行干扰不可避免,提高鲁棒性是列车运行图优化的内在要求。可恢复鲁棒性优化是求解不确定性规划问题的一种新方法,结合问题在实际情况下的恢复算法,采用鲁
民族国家公民资格的普遍性和成员之间的相互性特征规定了公民资格的教育方向。公民资格教育要完成公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一方面要培养行使公民权利和参与国家事务所需的知识
随着世界经济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海外并购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起步比
本文全方位透视当前我国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教育的现状,针对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深化设计艺术专业教育改革的创新思路,探索育人强校的有效举措,旨在推动高校进一步树
本文以我国2007-201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风险偏好与企业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和风险偏好对公司研发投资均具
近年来传播学术史研究在我国传播学界逐渐兴起。近期阅读胡翼青的《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一书,对传播学术史研究方法与路径选择有了许多新思考。传播学术史研究应当
加入 WTO,会计市场的开放 ,对我国会计中介机构的发展既是机遇 ,更是挑战。在开放中把握开放前提 ,坚持开放原则 ,是保持我国会计中介机构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推进我国会计
<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教师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五年之内,教学效果与教龄成正比关系。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
目前,提高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和稳定已成为实现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中药材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其品质,已成为限制中药材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