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农艺调控及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gdzs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选育的“多倍体一号”为材料,采用膨胀珍珠岩盆栽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系统研究了不同氮水平、多效唑浓度、收获期对苎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当氮浓度在10mmol/L~20 mmol/L与多效唑浓度在50 mg/kg~150mg/kg范围时,均能促进苎麻地下部生长,极显著提高苎麻根系及地下茎重量;随着收获期的推迟,苎麻地下部各部分重量均呈现下降趋势。2.施氮能极显著提高苎麻鲜皮重、原麻重,且在各个氮水
其他文献
小麦白粉病是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不仅便利抗病基因鉴定和作图,还可以在育种中进行抗病品系的标记辅助选择,以加速育种进程。小麦野生近缘种属蕴藏着丰富的抗性资源,是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重要来源,利用小麦野生近缘种属白粉病抗性的方法很多,其中通过合成双二倍体向普通小麦转移抗性基因的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的主要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纹枯病是我国水稻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发生时可致水稻大量减产。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受多基因控制,由于抗病表型鉴定困难,加上抗病数量或相关基因的效应
试验于2013-2015年在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进行。以普通玉米品种苏玉29和苏玉30为材料,2013年开展缓释肥施用量实验,在该年度研究基础上,2015年增加了常规施氮处理。研究缓释肥
大气C02浓度已从1800年的不到280 μ mol mol-1上升到目前的400 μ mol mol-1,预测2050年将达到550 μ mol mol-1。杂交稻产量潜力大、抗逆性强,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发挥
利用转基因技术以提高作物产量是农业生产上经济易行的措施。目前,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种类正逐年增加,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事实证明,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泛的。同时,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人类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的关注也不断加深。本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已经将延缓叶片衰老基因PSAG12-IPT成功导入西农1376小麦中。为使其今后能够更好的应用于育种工作中,本试验以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