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养老保险范畴内,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养老保障水平的一个概念,是退休人员养老金与职工工资的比率,既与社会收入水平相关,又影响着养老金支付水平。它关系到每一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国家与社会的负担能力,甚至关系到经济系统的稳态均衡、社会的和谐稳定等若干方面。因此,养老金替代率是各国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由于每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养老保险制度选择不同及其改革方向不同,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的确定标准和确定方法就有所不同。我国现行的养老金替代率实际水平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如何确定,是亟待深入探究的问题。从研究视角来说,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或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消费的角度,确定老年人的相对养老收益,确定相对稳定的养老金替代率;再根据养老金替代率的含义确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给付水平;进而根据养老基金平衡的原则,由给付水平确定养老金的缴交水平。从研究过程和方法来说,第一,依据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初步选择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因素,归纳关于养老金替代率的系统模块;第二,理论分析系统模块两两之间的作用机理,构建关于养老金替代率的多个因素共存的、平衡稳定的体系结构;第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养老金替代率的理论模型,确定体系中各因素变量及其关系;第四,基于理论模型,结合经济学弹性原理,进行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的测算与确定;第五,基于替代率适度水平,进行养老保险体系其它关键参数的测算。构建的养老金替代率理论模型,内含用十一个观测变量反映的七个系统模块,以及六个直接效应、七个间接效应和三个总体效应,其是由最优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抽象和概念化后形成。其中,对于理论假设模型与实际观测数据的适配研究,采用宏观面板数据,使用一般化最小平方法进行参数估计,运用混合型结构方程模型得到较佳的效果。确定的养老金替代率是一个相对稳定值,当缴费年限介于35至40年、工资增长率介于5%至11%、记账利率介于3%至6%时,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位于39%至56%。以养老金替代率的适度水平为目标,政府、单位与个人的基本养老保险责任分担比例应是1:3.3:2.2,三者分别为4.55%、15%、10%的缴费率最优组合具有可行性;若根据上年养老金水平调整养老金,调整幅度应为13至16%,若按上年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调整养老金,调整幅度应为90至100%。研究的创新内容主要有二个,一是通过梳理关键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验证理论假设模型与实际观测数据的适配度,建立养老金替代率理论模型;二是以多因素决定的养老金替代率呈稳定性的动态变化为前提,根据经济学中弹性的微分含义,通过测度养老金替代率对其决定因素的敏感程度,确定养老金替代率的适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