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业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以C市某养老PPP项目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ccc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两年力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各地的PPP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式出现,但同时也引发出政府债务急增、违约率不下等问题。2017年9月,国家财政部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中设立项目储备库和项目管理库,对PPP项目的运作和管理加以规范。尽管PPP模式具有融资、分散风险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并非所有领域、所有项目都适合采取PPP模式,因此有必要对项目的PPP模式适用性加以研究。  在有序放开公共领域投资市场的机遇中,交通运输、市政等领域领先,养老领域也逐渐开始了政企合作的尝试。我国老龄化依然存在并且在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出现结构失调,养老形势严峻。养老业的出路之一便是采用PPP,一来扩充融资渠道,缓解养老的政府财政压力,二来调整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化的养老需求,三来刺激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盘活资产。  本文在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养老PPP项目呈现的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物有所值评价体系验证了养老PPP项目的适用性问题。研究发现,(1)我国养老PPP项目相比较于其他领域,总数少,投资额低;(2)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有些地区如火如荼,有些地区惨淡;(3)养老PPP项目周期长,绝大多数20年以上;(4)我国养老PPP项目主要集中在医养结合型等综合性养老机构;(5)我国养老PPP项目的回报机制多数为使用者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贴,运作机制多为BOO和BOT模式。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在物有所值评价体系的框架下对养老PPP模式适用性进行验证。定性评价的专家打分法以及定量评价的公共部门参照标准法都证明,养老PPP项目案例均通过物有所值。基于此,本文提出对定性评价体系的完善意见以及对定量评价中相关重点的思考:(1)选取合理的权重赋值,(2)进行明确的风险识别与度量,(3)做好案例积累和数据积累,为以后的养老PPP项目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即使在独立董事制度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内金融政策部门的推行和认可,但是关于董事会独立性的有效性问题——独立性是否提高绩效——仍然无法得出一致的理论和实证的结论。在中
随着虚拟团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团队中的信任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借助信任六因素模型,采用跨案例研究方法,分别以某校学生虚拟团队、某实习生虚拟团队以及某I
我国城镇化已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经济中短期增长的强大引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
随着公司之间通过兼职董事形成的网络联系变得越来越普及、并购事件的逐年增加以及并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对并购财富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大,关于董事网络是否能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公司并购财富效应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董事网络能够减少公司并购时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董事网络对并购参与双方财富效应的影响。董事网络的存在极大地促进了公司之间信息的交流,董事往往能够通过其所在的联系网络
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逐步步入下行通道,经济增速从次贷危机前的14.2%降至2016年的6.7%,经济出现明显的波动,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持续下行波动引起本文的思考。在后危机时期经济波动的背后存在着哪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此些问题与经济波动的关联性如何?这些都是本文将进行研究并试图解答的疑问。作为投资驱动型经济体,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拉动作用。依据中国经济特征事实,本文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