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斜坡地质结构影响下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黄土分布广泛,其特殊的堆积条件使得土体呈亚稳结构,形成黄土特殊的破碎地质地貌特征。在降雨的诱发下,容易导致崩塌、滑坡、黄土湿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揭示不同地质结构的黄土斜坡中水分运移规律,本文从水文地质角度出发,以陕西省泾阳南塬黄土斜坡为研究对象,参考已有资料和野外调查成果,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建立不同地质结构下的黄土斜坡铅直剖面二维非稳定流渗流模型,通过对比所建立的饱和-非饱和数值模型,以探究降雨过后,裂缝及古土壤的存在对泾阳南塬黄土斜坡中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取得成果如下:1.降雨入渗水分能够优先通过裂缝快速下渗至斜坡中,易在裂缝周围富集,裂缝周围含水率上升。降雨停止后,积聚在裂缝中的水分向周围消散,裂缝附近水分消散速度远快于其他区域,裂缝顶端的影响范围小于底端,水平方向影响范围小于垂直方向。裂缝发育越深,影响范围越大,水分消散速度也更快。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缝周围水分富集形态由水滴状扩大到椭圆状。斜坡内渗透系数不同时,渗透系数越大,裂缝的影响范围越大,更利于裂缝进一步向深处扩张,裂缝周围的水分消散速度越快。2.斜坡土体的含水率分布随深度增加呈规律性变化。当斜坡中存在古土壤时,水分在下渗过程中受到了古土壤的阻碍,向下消散的速度减缓,容易在古土壤层的上方积聚,古土壤层上方含水率远大于下方含水率,斜坡中含水分布呈现明显水平分层现象。当斜坡中无古土壤时,斜坡中含水量分布不存在明显的水平分层。雨停后,无论斜坡中是否存在古土壤,斜坡中水分消散速度均较慢。3.当裂缝未贯穿古土壤时,停雨一段时间后水分才在古土壤上方积聚,古土壤层上方含水率升高。当裂缝贯穿古土壤时,古土壤上方的积水能够通过裂缝迅速到达古土壤下方,使得古土壤下方含水率迅速升高,更利于水分向土体深部运移。古土壤层的渗透系数越小,阻碍作用越明显,裂缝中水分在古土壤处消散速度更慢。黄土的渗透系数越大,水分消散的速度越快,裂缝在斜坡中的影响范围更广。综合对比发现,裂缝贯穿古土壤后,水分在裂缝周围聚集时间更长,会加速裂缝的扩展,进一步引起边坡失稳。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肥胖影响和危害人的健康。虽然运动已经成为公认的有效减肥手段,但是在实际的运动减肥中,减肥效果却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其原因除与遗传基因有关外,很可能还与自发性体活动等改变有关。有研究认为运动会使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降低自发性体力活动水平,造成人体能量消耗的代偿,使运动减肥效果降低,然而也有研究指出运动不但不会降低自发性体力活动水平,运动反而促进了人精力充沛,在运动以外还增加自发性体力活动
在互联网日趋普及的今天,大数据、社交网络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推荐算法的研究有了质的突破。用户通过互联网能够摄取自己需要的内容,但是从庞大的数据库中及时的摘取有效内
近些年来,机器翻译备受学界及相关领域的关注。与人工翻译相比,机器翻译极大地提升了翻译的效率,但由于机器翻译译文无法体现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译文质量也颇受质疑。译后编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多,老龄化成为全球性问题。老龄化相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养老需求,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失能群体将会产生非常强烈的
信息隐藏是指把秘密信息嵌入在数字化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载体,以不被察觉的方式,达到隐秘通信的目的。数字视频具有数据量大的特点,通常编码后进行存储和传输。因此,结
随着关联数据和语义网技术的出现,关联数据越来越成为网络时代研究的热门话题,它突破了传统的异构性、分布式、封闭性数据集的形式,对语义网这一领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重要
当前许多应用需要对统计数据进行持续性发布来达到检测的目的,这些应用包括实时交通状况分析、疾病检测和社会上的一些趋势分析等等,这种数据模型被称为数据流。数据流来源于
差分隐私保护(DP)提供了一种严格的和可证明的隐私保证而且假定攻击者有任意的背景知识,这种技术确实和之前的在隐私保护领域的工作有很大区别,而且随着苹果在2016年全球开发
近年来,将光伏发电整合储能技术的光伏储能系统逐渐成为主流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方式。传统的光伏储能系统大多是由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和逆变控制系统等部分以相互分离的形式组成,本论文称之为“分体式光伏储能集成系统”,然而这种系统却存在着安装维护成本高、空间占比大等问题。基于上述不足,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将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和逆变控制系统等部分集成于一体的“一体式光伏储能集成系统”,旨在解决传统的光伏储能系
气候变暖背景下,关于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了解过去环境的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处于西风与亚洲季风影响的交界地带,对气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