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农业、农村、农民及与此相关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关键性瓶颈之一。在此过程中,民间融资日渐成为“三农”及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重要来源,其对支持农业、农村和中小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非正规金融理论认为,非正规金融是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的产物,会随着金融深化的进程而自然消亡。而我国非正规金融市场却随着金融深化的进程,不断变换其形态,发展态势时起时落。以农村为主要根据地的非正规金融在支持着民营中小企业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对社会产生巨大震荡。客观地讲,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民间金融体系相对不完整也不合理。非正规金融作为我国民间金融的主体组成部分,其法律地位和组织形式阻碍了非正规金融的运营效率和正常发展,所以如何在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和国家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进行有效监管、规范和引导非正规金融已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笔者通过对民营经济较为发达,民间金融培育较为充分的温州的非正规金融的变迁分析,以治理结构、利率、组织架构、风险控制体系、经营模式、与主流金融的关系等一揽子要素为衡量指标,归纳出温州非正规金融的基本演化模式。同时,以此与我国有着类似传统文化背景的台湾、韩国和日本的非正规金融发展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非正规金融的演进是有共性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承认和接纳非正规金融是可行的,引导和发展非正规金融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而对民营经济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现状,各级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管理和引导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当前我国的非正规金融转型的关键时期,规范和引导非正规金融任务紧迫,需有一个总体性的对策措施。从温州看,规范民间融资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是一个比较适合的模式,但需完善其试点办法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