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抗青枯病离体筛选技术的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为广东道地药材,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其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具有芳香化湿,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是多种著名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藿胆丸”等以及现代中药制剂“抗病毒口服液”的主要原料。广藿香生产中面临青枯病的危害,该病由青枯菌Ralstoniasolanacearum侵染所致,为典型的维管束病害,该病可在整个生长期发生,但以盛夏高温多雨季节发病最盛,青枯病为土传病害,一旦发生便迅速蔓延,连作的土地危害尤为严重,且青枯菌寄主范围广,存在交叉感染,病原菌变异大,生理分化复杂,使得广藿香迫切需要进行品种的改良和种质资源创新的工作。  本研究考察了青枯菌及其粗毒素对广藿香离体培养的影响;建立了以青枯菌粗毒素及培养的青枯菌为选择压力的离体筛选体系;在此基础上,将60Coγ射线辐照诱变与离体筛选相结合,开展了抗病无性系的筛选工作。  1.国内外研究评述  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了广藿香在种质资源、栽培技术、病虫防治、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青枯病病原菌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抗青枯病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对植物抗病性筛选的方法进行了概述。  2.以青枯菌粗毒素为选择压力的离体筛选体系的建立  以广藿香试管苗叶片及带节茎等为材料,探讨了青枯菌粗毒素对广藿香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滤灭菌法制备的青枯菌粗毒素致毒性比湿热灭菌法处理更强,外植体成活率明显降低;以培养12 h的青枯菌粗毒素对外植体有较大的致毒性,外植体变褐死亡现象较突出,培养30d后,叶片及带节茎出芽率分别为10.33%及36.11%;浓度在1.41?108 cfu?ml-1以上的菌液粗毒素对外植体有明显的抑制和毒害作用,大多外植体枯黑死亡,出芽率较低,同时在该浓度时,对无根苗也有明显毒害,大多数无根苗难以生根,同时植株基部变黑,叶片变黄,生长不良。  3.以培养的青枯菌为选择压力的离体筛选体系的建立  以广藿香试管苗叶片及带节茎等为材料,探讨培养的青枯菌对广藿香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青枯菌培养基中加入一定体积比的NA液体培养基,用以考察培养的青枯菌对无根苗的致萎作用最简便易行;青枯菌浓度达到0.85 cfu?ml-1以上时,对无根苗的毒害作用明显;当青枯菌浓度为0.85 cfu?ml-1、1.02 cfu?ml-1、1.28 cfu?ml-1和1.70 cfu?ml-1时,叶片出芽率的影响差别较明显,对不带节茎和带节茎出芽的影响差别不明显。  4.辐射诱变与离体筛选相结合选择抗病无性系  以经过60Coγ射线辐照的广藿香的不同外植体为材料,在适合的青枯菌粗毒素压力下进行离体筛选,将辐照诱变与离体培养相结合进行抗病无性系的筛选研究。三次辐射诱变试验得到了部分可能具有抗性的再生芽;将再生芽接种至含有2.35?108 cfu?ml-1的青枯菌制备的粗毒素培养基上,获得44株抗性无根苗;进一步在浓度为3.52?108 cfu?ml-1的青枯菌制备的粗毒素培养基上筛选,获得12株抗青枯病粗毒素的无根苗。
其他文献
为研制一种对外感温热病具有较好治疗效果的药物,该课题对渐热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进行了论述,对双解口服液治疗渐热病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并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
学位
该文对广东省内的Aralia植物:黄毛(Aralia)植物、(Aralia)植物、头序(Aralia)植物及长刺长刺(Aralia)植物从本草考证,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及组织结构,根横、纵切面扫描电镜观
回药伏毛铁棒锤(Aconitum flavum Hand.-Mazz.)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以块根入药,是宁夏回族常用中草药,具有强大的镇痛、抗肿瘤、抗炎等药理作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肿瘤等
学位
该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犀角、水牛角、黄牛角、羚羊角、鹿茸粉五种角类药材中的甾体类物质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Finnigan MD800色质联用仪,DB5MS(SE-54)柱,EI电离方
石榴(Punica grunatum L.)为石榴科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其种质资源丰富,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食用型和观赏型石榴。食用型石榴果实味道酸甜可口,是备受青眯的
学位
现代研究表明猕猴桃根多糖(APPS)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抗感染、抗病毒、抗衰老等药理作用,但可能由于其分子量大,对胃肠道粘膜的穿透性弱,口服吸收差而药效较低。本文以提高AP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当中.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