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类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eng19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抗震设计理念,该理论设定结构抗震性能日标,要求所设计的结构在未来地震作用下具有可预见的抗震性能。系统地研究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对比分析了八种特征周期的计算方法,用美国规范2003年提出的特征周期计算方法计算了所选地震波的特征周期值。筛选了309条Ⅰ类场地的地震波作为研究对象,125条长周期地震波做对比研究。   (2)依据434条近期地震的地震动记录,分析了8度罕遇地震下,弹性及弹塑性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反应谱。对所得的弹性及弹塑性反应谱进行了K-S检验,确定了它们所服从的概率分布模型。给出了可用于工程实际的弹塑性反应谱拟合公式。   (3)依据434条近期地震的地震动记录,分析了8度罕遇地震不同阻尼比和不同延性情况下,单自由度体系的输入能量谱SEI,动能谱SEK,阻尼耗能谱SED和弹性应变能谱SEE,以及后面三种能量谱与输入能量谱的比值谱。计算并分析了本文所得的各项能量及能量比谱的变异系数。   (4)改进了性态目标的计算方法,依据434条近期地震的地震动记录,计算了8度设防水准下的性态谱及其平均谱,并与8度罕遇地震时的加速度平均反应谱和各分组所对应的规范设计谱进行了对比分析。
其他文献
钢筋混凝土梁是混凝土结构体系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构件之一,当设计不周或有误、施工质量低劣、使用或改造不当、使用环境恶化等人为因素造成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不足时,需对其
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虽然其相对于钢结构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造价低廉,相对于混凝土结构具有施工简单、快捷,结构面积小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充分发挥了钢和混凝土结构的各自优势,其优越性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并在实际工程中被证明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结构类型,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类建筑中。带钢
土地覆盖类型的分布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通过遥感手段建立全球及区域尺度的大面积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库对全球变化的研究意义非常。我国的环境变化速率较大,土
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工业化生产的建筑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湿作业少和环境效益好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业主和设计人员的关注。但是,由于装配整体式结构仍需要湿式连接,施工过
太昊陵是我国现存帝王陵庙中少有的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昊陵始建于春秋时代,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地扩充发展,逐渐发展成如今的陵庙,在陵内存在相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及抗侧移刚度,被广泛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为了减少施工现场的环境及噪声污染,近年来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
目前,有关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腹式构件,而对空腹式构件的研究较少,且多局限于空腹式钢骨混凝土柱和空腹桁架转换层及连体结构的研究。针对空腹式钢骨混凝土结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建筑物的高度、跨度不断增加,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了限制。而核心型钢混凝土(CSRC)柱能够有效抑制剪切裂缝的发展,改善混凝土柱在较大塑性变形阶段
传统RC剪力墙强调利用钢筋的强屈比和塑形变形能力,以期满足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临界截面塑性铰区的转动变形和屈服耗能,实现大耗能大延性的破坏机制。但是由于地震动的随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