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从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角度出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进行调查与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卫生服务利用率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珠三角地区东莞-深圳经济带的外来务工人员为目标人群,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规模较大、没有严重职业危害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中抽取三家,分别为纺织品制造厂、金属家具厂、相机组装厂,从61个车间中随机抽取20个车间,调查这20个车间16-59岁外来务工人员,共2460人。 2.研究内容与研究工具 (1)外来务工人员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情况、平均每月收入、本厂工作工龄、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情况、身高、体重等。 (2)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情况:采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表对调查前一年慢性病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种类(根据ICD-10分类);调查前两周内患病率、调查前两周内就诊率、就诊机构的选择、未就诊原因;年住院率、住院机构的选择、住院原因等进行调查。 (3)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本研究采用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The 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SF-36)对工厂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测量。 3.研究方法 (1)调查方法:于2013年4月-5月,由经过严格培训的高年级医学本科生担任调查人员,在工作时间,在所选工厂内,对目标人群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等。 (2)质量控制:本研究调查员主要由高年级医学本科生担任,调查前,就调查方法、内容、注意事项以及技巧等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标准。在现场设有专职质控人员,当调查员完成一份问卷后必须马上上交进行检查验收,对不合格问卷当面指出,并由调查员针对问卷不合格地方重新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直到质控人员认为问卷合格为止。全部调查资料统一整理,利用Epidata3.1进行建库,并进行二次录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 (3)数据统计分析: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调查2460名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22名,占41.54%,女性1438名,占58.46%,主要来自广西、湖南、四川等地,平均年龄为32.29±9.19岁。平均月收入为2952.27±803.49元,以已婚,初中学历的居多,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拥有医保。 1.珠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评估 (1)健康状况: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病率分别为16.14%和21.71%。 (2)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两周就诊率为11.99%,两周未就诊人数为239人(占两周内患病总人数的44.76%)。排前三位未就诊原因依次为自感病轻、无时间、自觉无有效措施;一年内住院率为5.28%。 (3)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工龄、BMI、吸烟、饮酒组别的慢性病患病率有差异;不同性别、年龄组、工龄、饮酒的外来务工人员两周患病率有差异;不同性别、年龄组、婚姻状况、工龄、吸烟、饮酒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两周就诊率有差异;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工龄、慢性病患病情况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一年住院率有差异。 (4)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慢性病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龄、BMI;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两周患病率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工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两周就诊率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饮酒;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一年住院率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婚姻状况、本厂工作工龄、慢性病。 2.珠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估 (1)SF-36量表评价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信度与效度研究 ①信度研究:内部一致性:SF-36健康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8,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两个子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70、0.745。 ②效度研究:SF-36量表的每个条目与其所在维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其他维度的相关系数;条目与假设维度相关性均大于0.40,量表各维度的集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成功率均为100%。结构效度:本研究KMO统计量为0.805,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产生的两个主成分(生理健康因子和心理健康因子)与量表的原理论结构基本一致。 (2)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分情况:SF-36量表8个维度平均得分均大于70,其中,生理功能维度平均得分最高为93.79±11.22分,活力平均得分最低为70.38±18.20分。 (3)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①一般情况:不同年龄(F=11.721,p<0.001)、婚姻状况(t=51.543,p<0.001)、文化程度(F=5.233,p=0.001)、月均收入(F=2.971,p=0.031)组别的生理健康领域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F=5.268,p<0.001)、婚姻状况(t=16.608,p<0.001)、文化程度(F=4.432,p=0.004)、月均收入(F=4.426,p=0.004)、BMI(F=8.102,p<0.001)、锻炼情况(t=2.684,p=0.007)组别的心理健康领域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②是否患慢性病:没患慢性病的外来务工人员在BP、GH2个维度,及心理健康领域MCS得分比慢性病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③两周内是否患病:两周内没患病的外来务工人员在8个维度,及生理健康领域PCS、心理健康领域MCS得分均比两周内患病者高。 ④两周内是否就诊:除PF维度外,其余维度及PCS、MCS得分均比未就诊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⑤一年内是否住院:除PF、VT、RE外,调查前一年内有住院的外来务工人员的RP、BP、GH、SF、MH维度及PCS、MCS得分均比未住院者低。 (4)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饮酒、两周内是否患病、一年内是否住院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生理健康领域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是否规律锻炼、两周内是否患病、一年内是否住院是心理健康领域的主要因素。 3.珠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卫生服务利用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相关研究 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除了PF外,两周就诊与SF-36其余维度均呈负相关。除了PF、VT外,一年住院与SF-36其余维度均呈负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GH、BP、VT及RP是体现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两周是否就诊是反映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外来工卫生服务利用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存在负相关,即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越差,卫生服务利用率越高。 4.对策与建议 (1)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信息库的建立与完善。 (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3)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健康教育机制与方法,提高其卫生服务利用的主动性。 (4)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社会融入。 (5)保障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安全卫生,提高其职业健康水平。 结论: 1.本研究所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女性比男性多,主要来自广西、湖南、四川等地,平均年龄为32.29±9.19岁,平均月收入为2952.27±803.49元,以已婚,初中学历的居多,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拥有医保。 2.外来务工人员的慢性病患病率为16.14%,两周患病率为21.71%、两周就诊率11.99%、一年住院率5.28%。与同龄的城市与农村青壮年比较,外来工人群存在卫生服务需要量大,卫生服务利用程度低的问题。 3.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龄、BMI是外来务工人员慢性病患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工龄为两周患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年龄、饮酒是两周就诊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婚姻状况、本厂工作工龄、慢性病为一年住院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4.SF-36量表应用于珠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状况的评价。 5.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生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饮酒、两周患病情况、一年内住院情况;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性别、年龄、规律运动、两周内患病情况、一年内住院情况。 6.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提示:外来务工人员卫生服务利用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存在负相关,即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越差,卫生服务利用率越高。 7.针对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状况的影响因素提出主要对策与建议,包括加强该群体信息库的建立与完善;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完善健康教育机制与方法;加强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社会融入;保障职业安全卫生,提高职业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