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5日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的机制分析及数值模拟

来源 :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ovelyhuan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首先对发生于2003年7月4日到5日的一次江淮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受500hPa低槽、850hPa中尺度低涡和地面静止锋的共同影响造成的.主要分析了这次过程中的多种物理量,包括涡度、散度、垂直速度、锋生函数、视热源、视水汽汇等,对这一暴雨过程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结果表明:在江淮流域存在着有利于发生暴雨的物理量场配置,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与暴雨的落区都很吻合的;低空急流的产生不仅有利于水汽的输送,而且高低空急流的耦合造成了有利于强上升运动的配置;锋生强度随着降水系统的发展变化,并影响降水强度.视热源、视水汽汇的变化和暴雨的演变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两者的极值出现的时间十分一致;垂直平流项是视热源、视水汽汇三个分量中的主要贡献者.利用MM5模式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梅雨锋暴雨过程,并利用具有高时空分辨的模拟结果针对这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的中尺度低涡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这个中尺度低涡的结构特征和可能的形成机制.该低涡的移动路径与雨团的活动近于一致,雨强和低涡的强度变化也近于一致.该低涡中心存在着强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非常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发现高低空正的湿位涡扰动的共同作用是对流层中低层中尺度低涡生成的一种可能机制.低空急流的加强以及凝结潜热的释放均可以影响到低层湿位涡扰动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中尺度低涡的生成和发展.减弱低空急流的对比实验证明了低空急流在对流层中低层中尺度低涡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我国东部夏季雨带推进过程和各区域夏季降水季节演变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雨带推进强弱的海气背景特征,得出的主要结论如
  本文利用中尺度模式MM5研究了2003年7月4~5日(简称“03.7”)的南京特大暴雨过程,通过模拟的结果与实况比较显示,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有很好的模拟能力,并且重点分析了该次暴雨
模拟模型技术作为一种有效可行的工具,在研究复杂系统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物生长模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光合产物的分配研究,特别是分配的数学模型研究,仍旧是作物生长模型中需要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的重要部分之一。当前的光合产物的分配模型,要么是缺乏机理的经验模型,要么是基于机理的模型而无法应用到实际。同化物的分配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十分明显,所以建立一个能够对环境因子作出响应的同
由于涡旋合并与台风、梅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首先在涡旋自组织动力学的框架内,利用f平面正压涡度方程模式,数值地研究了涡群中双涡相互作用的问题,对比了弱环境流与涡群
学位
根据对常用数值模式敏感性分析方法各自优缺点的分析,穆穆等提出一种新的敏感性分析方法——用非线性优化方法对数值模式进行敏感性分析.但是,作为大气和海洋研究中非线性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