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主题墙创设的调查研究 ——以扬州市A幼儿园为例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k303968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是幼儿园设计教育环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使幼儿园整体环境丰富、教育手段优化、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主题墙创设越来越受到诸多教育者的重视,他们强调应为幼儿创设一个不单只是具有审美功能,更要发挥教育功能的主题环境,班级主题墙的创设应是师幼互动、家园互动、幼幼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要让环境成为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教育手段,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与成长。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扬州市A幼儿园三个大班的主题墙,通过自编的访谈表对A幼儿园大班的三个班级,共6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在每个班级随机抽取若干名幼儿进行了访谈,同时也利用主题墙创设观察记录表对三个班级主题墙创设过程进行了跟踪观察。通过研究与分析A幼儿园三个大班的主题墙创设,本研究从主题墙创设的内容、呈现方式、师幼互动情况、材料、功能指向五个方面总结了一些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的现状。此外,A幼儿园大班主题墙创设过程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内容与主题脱节,静态呈现过多,缺少师幼互动,材料来源单一,教育功能缺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对主题墙创设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并通过关注这些问题对自己班级主题墙的创设过程进行反思,在以后班级主题墙的创设过程中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从而更好地创设符合幼儿兴趣与需要,帮助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班级主题墙。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对怒族习惯法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所谓习惯法,是指虽未经有权机关制定或认可,但仍然具备约束力和制裁力的那类社会规范;而适应性是指习惯法在具体生境中的延存力。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作为规范的怒族习惯法为何得以长期延存、其在经历了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动以及如何与外来规范协调并有效发挥致序功能的问题,这也是对怒族习惯法的效力缘由和运行机理的追问。此外,基于对怒族习惯法的正当性根
景观包含着人们的意识活动和生产活动,是传达人们知识、记忆和情感的实在之物。寺庙景观是重要的宗教和世俗生活景观,其变迁轨迹反映了地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重大变革,并有助于从微观角度解读地方社会在具体时期内的变迁图景。本文以建水文庙和普应寺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对景观人类学的理论探讨,引入历史视角分析梳理封建王朝时期、民族国家建构初期和现代社会三个时期寺庙景观面貌、功能、空间布局和与此相关的信俗
学位
近年来,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是跨国争议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仲裁庭的自裁管辖权原则是国际商事仲裁的一项重要原则,自我国《仲裁法》实施以来,我国确认了部分自裁管辖权原则。但由于我国仲裁实践起步较晚,在仲裁机构与法院的消极管辖冲突方面,我国存在法律空白。这不仅不利于仲裁双方当事人纠纷的解决,也不利于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结合案件两大争议焦点——管辖的消极冲突问题与涉外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