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龙头”,也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与土地用途管制、合理规划城乡建设以及统筹协调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是解决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急速发展,城乡土地的统筹和合理利用成为我国备受关注的土地问题,因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也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尤其是近几年,在国家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双重政策引导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行业的用地指导和制约作用日益明显,直接影响着规划区域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宏观布局。因此,国家启动了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则是调整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开展调整完善工作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全面、客观地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是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在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部分,而且,国土资源部建立的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制度将涉及全国31个省、330多个市、2800个县、4万多个乡镇在内的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另外,新田县作为普通的县级区域能够代表我国普遍的、一般的县级区域。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为研究区,在研究分析国内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实践经验,以灰色系统理论、区位理论、空间圈层结构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GIS技术与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相结合方法的规划实施综合评估研究。论文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梳理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相关经验和研究成果,分析我国规划实施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相关概念内涵,并将灰色系统理论、区位理论、空间圈层结构理论、土地优化配置理论、节约集约用地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人地关系协调理论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与指导性理论引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深入分析其理论内涵及其对规划实施评估的指导作用,提高规划实施评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从规划主要指标实施情况、规划布局实施情况、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土地整治实施情况、土地生态环境与保护实施情况以及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落实情况等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掌握规划目标、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等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实情况以及规划实施效益情况。3、在传统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以客观真实、综合评估以及统筹兼顾原则为指导,引入以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变化为导向的定位评估方法,融合参与式评估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基于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相结合的规划实施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涉及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落实、用地结构和布局变化、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与公众参与情况、规划修改情况以及规划实施效益等6个方面22个指标,基本覆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涉及的主要规划内容,较为科学、合理和客观地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评估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方法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依然是我国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的重点;灰色系统理论、区位理论、空间圈层结构理论、土地优化配置理论、节约集约用地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人地关系协调理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重要的基础性与指导性理论,对于提高规划实施评估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传统定性与定量的规划实施评估方法中引入以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变化为导向、融入参与式评估和GIS空间分析的定位评估方法,以及基于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相结合而建立的规划实施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从定性、定量和定位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量化评估,进而提高规划实施评估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与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