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自古以来都与水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是因水而成依水而建。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的演进从古至今都对促进城市进程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河流的自然演变及人为影响,无论是两者相对的地理位置还是空间形态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当今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河流逐渐由城市边缘河流转变为穿城而过的城中河,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经济因素、人类本身的趋水性、河流的景观效益等因素,河流两岸的空间形态普遍可以概括为河流+城市功能区(居住、工业、商业、绿化等)的渠化发展模式。但这种渠化的空间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河流自身自然属性,不利于河流的生态自律,同时也阻断了城市与河流的有机联系,造成河流空间缺乏变化和连续性,割裂了河流与城市的整体性。渭河在西安的城市空间中贯通东西,连接南山北塬,承接周秦汉唐历史文脉,其整体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也是西安城市总体拓展进程中的关键部分。西安渭河作为关中平原一条重要的河流,逐步从一条城市边缘河流转变成为西安的城中河,可以说,自古以来都对于西安城市的空间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渭河自身的一系列特殊性,例如河床较高易造成洪水泛滥,周边存在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等,使得渭河两岸空间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城市印记。在西安市第四轮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了对于渭河两岸相关历史遗迹的保护发展。然而对于渭河与历史遗迹之间的过渡空间的规划发展,缺乏上位规划指引,所以现状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两岸的城市建设用地,使之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关注点。本论文中讨论的西安渭河两岸空间发展模式,是有别于现有的渠化河流的发展模式,在保证河流基本自然属性,即其生态恢复景观发展的基础上,使河流+功能区的空间发展模式转化为河流+必要功能区+开敞空间。强调开敞空间的介入,取代非必要的功能区,使开敞空间和功能区有机融合成一体,消除明确界限,打破两者空间上的隔阂。既丰富河流两岸空间的发展,并且使河流通过两岸的开敞空间渗透其影响入城市,将河流及两岸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肺及自然动力源。这样的城市河流空间,不仅对于其自身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有利,同时也对于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渭河两岸空间的发展,加入开敞空间,并且去掉非必要功能区,不仅是本论文中讨论的西安渭河两岸空间发展模式的重要创新点,同时开敞空间也是生长的空间模式的关键点。通过开敞空间的加入,使渭河两岸空间的可塑性及可协调性增强,为空间未来的发展保留了拓展的可能,也增加了空间的灵活性,使渭河两岸的空间能更好的同城市其他功能区结合。本论文中提出的西安渭河两岸空间发展模式,是基于渭河的独特性所提出的。由于水系自身以及所处城市的特殊性,这样的城市河流空间发展模式可以为其他城市河流的发展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方式,在不同河流的发展的思考中,应更多考虑其独特性并加以开发利用。本论文总结的西安渭河两岸空间发展模式,由于研究因素、研究方法和规划策略等因素,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为今后城市河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