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PICC体外固定方法中缝线固定方法、胶条固定方法、思乐扣固定技术的优劣,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随机、平行、对照试验,便利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间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置入PICC的患者279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胶条、缝线、思乐扣对PICC导管进行固定,并于置管后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进行导管维护、更换敷料,观测指标包括有效性指标(导管移位、导管脱出)、安全性指标(局部皮肤过敏、导管漏液、静脉炎、PICC相关性血栓、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使用体验指标(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EQ-5D生活质量评分)三大类。
结果:279例患者中,23例失访,共完成对256例患者资料的收集,其中胶条组86例,缝线组87例,思乐扣组83例,在有效性指标方面,三组之间导管移位的例数、移位距离、移位次数、导管脱出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导管脱出的原因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安全性指标方面,三组之间导管漏液、静脉炎、PICC相关性血栓、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局部皮肤过敏的例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患者的使用体验方面,三组之间患者疼痛评分、满意度、第二次EQ-5D生活质量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一次EQ-5D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固定方式的有效性方面,缝线组表现较好,固定方式的安全性方面,胶条组表现较好,在固定方式的使用体验方面,思乐扣表现较好。建议扩大样本量、延长患者随访的时间,进一步分析比较胶条、缝线、思乐扣三种PICC体外固定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揭示出思乐扣在减少临床恶性事件方面的潜在优势。同时可以从思乐扣的过敏、导管漏液率、对患者外观的影响等方面继续开展研究,以改善其产品材质和外观,设计与之配套的贴膜,同时不易致敏,更适合东方人肤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