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烃厌氧生物降解过程中的产甲烷古菌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CX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胜利油田罗801区块的油井采出水为例,研究石油烃厌氧降解产甲烷过程中关键的功能微生物类群-产甲烷古菌.研究成果如下: 1.分离纯化8株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编号:CC-1,CC-2,CC-3,ZC-2,ZC-3,ZC-4,ZC-5,ZC-6)和一株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ZC-1).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学分析发现菌株CC-1与海沼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 maripaludis)相似性最高(100﹪);菌株CC-3与短小甲烷卵圆形菌(Methanocalculuspumilus)相似性最高(99﹪);菌株ZC-2,3,6之间的相似性都在99﹪以上,它们与棕榈油甲烷袋状菌(Methanoculleuspalmaeoli)的相似性最高(97.4-97.6﹪);菌株ZC-1与竹节状甲烷鬃毛菌(Methanosaeta harundinacea)相似性最高(90.6﹪).以MCR α亚基作为研究产甲烷古菌系统进化的分子指标发现菌株ZC-1与嗜热甲烷鬃毛菌(M.thermophila)的相似性最高(76.6﹪). 2.菌株ZC-1也是目前已知的生长温度最高(70℃)的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依据菌株ZC-1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把它命名为胜利甲烷嗜热微球菌新属新种(Methanothermomicrococcus shengliense gen.nov, sp.nov). 3.以油井采出水为接种物富集培养,获得了稳定的氢营养型和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富集培养物,没有获得稳定的乙酸营养型产甲烷古菌富集培养物.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富集培养,55℃富集培养半年后有甲烷产生,产生的甲烷碳同位素值接近传统观点认为的生物成因甲烷;原油饱和烃色谱图中有明显的"凸起",正构烷烃含量逐渐减少,不知名化合物峰升高,少数甚至超过正构烷烃的峰高;与好氧生物降解不同的是,长链正构烷烃先于短链的被降解;同样被厌氧微生物作用的原油,不同重复之间"凸起"现象不一致,表明即使在相同的降解时间内,厌氧微生物降解原油的效果也是存在差异的.
其他文献
雄甾一4一烯一3,17一双酮(1,简称雄烯二酮或4AD)是甾体药物的重要中间产物,其微生物羟化物11α-OH-AD目前主要是制成治疗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药物9,11位的环氧化物的医药中间体。在半化学合成甾体药品的过程中,4AD经微生物转化11α-羟基化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是半化学合成的首要攻克目标。本课题以真菌为主进行了转化甾体4AD的菌种筛选和转化条件的研究,以期获得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转化菌株和
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交联多糖、果胶质和蛋白质组成,大多数细胞壁蛋白属于大的蛋白质家族,包括酶、膨胀素(expansins)、细胞壁相关激酶以及富含Hyp的糖蛋白(Hyp-richglycoproteins,HRGPs)。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Ps,Arabinogalactan proteins)是HRGPs家族中的亚家族,在拟南芥中,GPI(glycosylphosphatidylinos
目前,随着雄黄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它的水难溶解性所造成的制剂困难,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拓宽临床应用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本研究采用微生物对雄黄进行生物浸出处
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过程和环境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生态与环境建设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需求,以中国科学院陕北黄土丘陵区安塞野外实验站长期定位
目的:通过对五年生芨芨草地与对照地土壤分层(结皮层以及结皮下0~5cm、5~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50~60cm)取样分析,初步研究沙漠人工种植芨芨草对土壤藻类组成
细根(直径≤2mm)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其寿命的长短决定了碳与养分在植物-土壤间的周转快慢,对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养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在2007-2009
食药兼用的食用菌越来越受关注,而香菇(Lentinula edodes)在此类菇中产量是排名第一的。菌种混乱问题使得菇农蒙受经济损失,育种进程受阻,严重制约了香菇整体产业的发展。目前已
从2007年至2014年,作者对山西省朔州市神头泉周边地区的淡水石莼进行了多次采集。本文通过对所采到的淡水石莼标本进行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观察,结合分子数据,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生态学过程,是碳素由陆地生态系统进入大气的最主要途径,是大气CO2重要的源。土壤呼吸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控制的复杂的过程,像很多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