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手术治疗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规手段,随着手术治疗方法普及和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效果令人满意,治愈率不断上升,但随着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明显增加,对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报道亦逐渐增多,国外报道其发生率大约为10%-15%,国内稍低。对因种种原因导致部分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效果不佳或因再次出现症状而需要再手术者的发生率为2%-9.2%,许多专家和学者为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的研究也显得极为必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而完善初次治疗方案及手术适应证等,提高初次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及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1-2008年间广州军区总医院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74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而入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变累及的腰椎节段、患者的症状、体征、X片、CT及MRI等辅助检查、手术时术中所见、两次手术治疗的方式及时间、术后复发的原因等进行收集整理,采用门诊复查、电话、邮寄等随访方式,随访患者目前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使用Macnab评分标准及JOA评分标准评估术前、术后的功能及其改善率等,分析、验证及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从而指导患者治疗方案的优化和改进。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两组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matched t-test)。以P<0.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共随访74例,失访6例,随访15月-8年,平均随访4年10月。男46例,女28例,年龄22-63岁,平均47.5岁。再次接受手术者共51例,二次手术间隔时间2月-16年,平均4.2年。手术方式为单纯髓核摘除术4例,椎管扩大成形及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术9例,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38例。,再次手术术后Macban评分优良率90.1%。术前JOA评分为x±s=13.25±0.56,术后JOA评分为x±s=15.80±0.4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060,p=0.000),再次接受手术患者的术后改善率为68%。分析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很多,其中手术节段残留椎间盘突出44例,因瘢痕组织粘连压迫神经根或硬脊膜囊29例,因术后腰椎不稳16例,因神经根管狭窄6例,因侧隐窝狭窄6例。结论:本组病例分析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为:(1)突出椎间盘髓核组织摘除不彻底,椎间盘髓核有残留。特别是年轻患者由于髓核水分多、呈胶质状,难以切除干净,当椎间盘退变后纤维环强度小于椎间盘内压时,残留髓核组织就再次突出。(2)术后瘢痕粘连。形成瘢痕的主要原因是血肿机化形成。因术中止血不彻底,手术创伤大,刺激引起瘢痕增长,形成束带包裹卡压硬膜囊及神经根,引起症状复发。(3)合并或继发侧隐窝狭窄。本组病例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约占16.2%。同时,由于髓核摘除后,该节段椎间隙的高度降低,前后纵韧带相对松弛,椎管及神经根管容积减小;小关节增生,加重了神经根管的继发性狭窄[3],造成神经根压迫。(4)术后继发腰椎不稳,手术创伤过大,腰椎稳定性结构受到破坏。手术术前周全的检查、准确的定位及术式的合理选择是决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的关键;术中应尽可能彻底摘除退变突出的髓核组织,正确处理神经根管及椎管狭窄与椎体稳定性间的关系,对合并有侧隐窝狭窄的病例,必须扩大神经根管充分减压,术中应常规探查侧隐窝,预防性侧隐窝扩大。既要避免因腰椎管狭窄致减压不足进而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又要防止过分减压导致术后脊柱不稳;内固定的选择和合理应用都将影响术后的远期疗效。二次手术除摘除突出的髓核和解除椎管狭窄外,一定要注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