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温条件下的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实验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wb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环境形势仍然严峻,环境问题突出与百姓日益高涨的环境诉求已构成当前社会的热点之一,而燃煤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解决燃煤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当前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目前,对燃煤烟气污染物(SO2,NOx,PM)的脱除大多采用分级处理方式。虽然这种分级处理方法对于单一污染物具有较高的脱除效率,但是烟气污染物分级控制具有系统冗长、占地面积大、控制系统复杂、易诱发二次污染、投资和运行费用高昂等问题。而且随着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纳入环保管理和控制的污染物数量越来越多,锅炉尾部“串糖葫芦式”的污染物分级脱除技术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未来环保发展的需要。因此,基于中温条件(200-400℃)下的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会是未来污染物治理方式中重要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论文围绕该技术的若干核心问题展开创新研究。在中温区脱硝研究方面,采用柠檬酸法制备催化剂,制备的(Fe&Mn)AlOx催化剂比表面积较高,可以达到理想的催化效果。通过环境友好的制备方法,(Fe&Mn)AlOx基催化剂拥有可控的结构和均匀分布的活性中心,可以提高NO催化效率和选择性。通过分析催化剂的表面特征和NO转化率/N2选择性证明了该催化剂具有特殊的结构活性关系,反映了物种的吸附与活性位点上出现的电子传输间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同时,原位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in-situ DRIFTS)证实了反应过程中存在协同机理(Eley-Rideal机理和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这些对深入理解中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过程中高选择性的双位点协同作用机制,实现目标产物的可控转化提供了基础。在干式脱除SO2方面,针对中温条件下的实验需求,搭建了实验室规模的中温干法脱硫实验台,在该实验台上进行了脱硫剂筛选,获取了适合实验要求的最佳脱硫剂-超细NaHCO3;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烟气成分、不同参数等对SO2脱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烟气中NOx、水蒸气的存在会促进SO2的脱除效果;而CO2的存在则产生抑制作用;烟气中SO2浓度的提升也使得SO2脱除效果提升;温度升高使得脱硫性能先提升后降低。此外,NO、水蒸气的存在促进了亚硫酸盐的氧化;碳酸氢钠粒度越小,比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脱硫性能。基于NaHCO3的多因素实验及相关表征结果,提出了 NO对NaHCO3脱硫的影响机理;根据改变SO2浓度和停留时间的实验结果,表明SO2向NaHCO3孔道的扩散是传质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原位红外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NO对亚硫酸盐氧化的促进作用。在中温除尘研究方面,以理论结合仿真的方法,利用MATLAB和COMSOL软件对惯性除尘过程进行了模拟:针对纤维惯性除尘过程,以Kuwabara流场为理论核心,对颗粒的运动、逃逸、捕集、生长进行了系统的规范,辅以MATLAB解析了颗粒在纤维流场中的运动情况;针对陶瓷膜过滤器单元,以多孔介质理论为核心,引入粒子追踪和移动网格技术,结合对几何模型的单元化和离散化处理手段,解析了粉尘层在收尘界面的生长规律;利用COMSOL数值仿真工具对陶瓷膜过滤器的流场、压力降展开计算,得出过滤器粉尘层厚度和压力降随时间变化曲线,为陶瓷膜过滤器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在中试试验方面,在两台水玻璃窑炉开展了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试验。正常运行时,尘硝硫污染控制设备出口标准状态烟气含尘浓度(8%O2)、NOx浓度(8%O2)、SO2浓度(8%O2)满足玻璃窑炉排放标准要求。该结果表明,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试验设备对污染物的脱除满足相关控制标准,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本论文在中温段脱硝催化剂的选择、催化机理;中温段脱硫的影响因素及机制、亚硫酸盐氧化途径;陶瓷膜过滤器的模拟与仿真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温脱硫脱硝除尘技术路线,解决了多污染物一体化控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所获取的实验数据为中温段陶瓷膜过滤器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对尘硝硫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的技术发展和工程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NFKB1启动子区-94ins/del ATTG(rs2836249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及TNF-α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金华市人民医院EH患者275例(EH组)和138名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NT组)为研究对象,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NFKB1基因rs28362491位点等
期刊
随着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压大功率压接型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广泛应用在各类直流输变电装备中,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部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压接型IGBT器件,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对于我国先进输电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封装绝缘问题是压接型IGBT器件自主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挑战之一,封装绝缘
学位
21世纪以来桥梁建设迈入高发展时期,而随着建设规模和施工速度不断提高,施工监控的难度不断增大。传统的施工监控方式通常采用监控设备录入施工信息,监控人员记录的方式,无法做到及时有效地提取施工进度信息,常常出现漏记甚至错记的情况。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目标检测技术在医疗卫生、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而在建筑施工行业,目标检测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施工现场的实际生产需要出发,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
学位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是支撑世界可持续发展驱动力,但其工作方式的间歇性和随机性导致所产生的能量密度较低且高度分散。“发电加储能”的协同模式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主要方式。超级电容器兼具二次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常规电容器的大比功率,弥补两种储能装置的不足,可作为未来先进的储能设备。电极材料是影响超级电容器件综合性能的主要因素。为实现规模化应用,科学家致力于开发各种先进且价廉的碳电极材料。多孔碳的
学位
民国初年以士绅为核心的北京画坛因倡导传统画学而颇受反对传统文化的“新青年”批判。随着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学界对民初北京画坛的研究也日渐增多。问题在于现有研究对民初北京“传统派”士绅画学思想定位困难,或视之为清代“正统派”画学观的延续,或认为其中并不缺乏“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进步价值。换言之,学界对于民初士绅画学思想与传统社会画学思想、“改良中国画”思想(如徐悲鸿、林风眠)、坚守传统绘画风格的艺术家画
学位
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存在一类特殊时期的特殊迁坟现象,即将曾经因特殊原因而葬于国外的中国边民的祖坟自国外回迁或归葬至国内,其性质属于跨国迁坟。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和文献研究方法为基础,并以跨国迁坟现象较为典型的广西中越边境下其逐屯为例,运用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理论,全面探析下其逐屯人的祖坟葬于国外的原因以及回迁国外祖坟的背景和动机,以此揭示祖坟跨国移动历程中的国家与边民之间的全方位互动关系。近代中越分界
学位
场地地震效应是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研究对于地震动的数值模拟与空间分布特征、建(构)筑物的选址及抗震设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价值。然而由于土体是一种非均匀的多相介质,在大应变条件下会表现出复杂的动力行为,因此如何确定原位土动力学特性是场地地震效应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为了进一步评估不同场地土体原位土动力特性,尤其是在强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行为,本文利用美国3个岩土台阵和日本
学位
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能源危机、温室效应和污染物排放问题,不仅限制了经济与社会发展,还威胁着地球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光催化CO2还原和光催化污染物降解技术有潜力可利用日光作为能源解决上述问题,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应,更符合目前我国可持续的发展需求。除催化剂材料自身性质的影响外,现阶段光催化反应器结构物质输运性能、辐射输运性能和催化剂反应容量不足是除催化剂材料本身性质外阻碍该技术实用
学位
在碳中和下低碳、智能的能源转型期,风电等高比例可再生清洁能源被广泛开发利用构成电力系统的关键特征。风电场集电线路多数是架空线路,容易引发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故障定位手段,经常因不能及时发现故障点而导致整条线路所带风机较长时间的弃风窝电。为能够及时、准确地查找集电线路故障的故障点,本文在总结现有故障定位方法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风电场网络拓扑结构特点,提出了适于不同故障场景的故障区
学位
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典型的非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可见光响应、合成简单、原料丰富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能源转化和环境修复。然而体相g-C3N4比表面积小、活性位点不足、可见光利用率低且电子空穴复合率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针对体相g-C3N4存在的不足,本文采取结构调整、元素掺杂和缺陷引入的方法改善g-C3N4的光催化性能,重点研究了复杂体系下g-C3N4对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协同去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