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从理论和实践高度探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是一个十分迫切而又艰巨的重大课题。在剖析论文题目的基础上,笔者重点关注如何衡量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鉴于此,论文阐释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现实基础,分析了城市化给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实现机制。
本文由导论,正文、结论等部分组成。论文根据研究框架共设计七章,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导论。在导论部分详细地论证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述评、基本概念界定、研究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以及研究创新等。根据政治稳定的相关文献研究,论文认为应在民族政治体系、经济利益分化、少数民族文化、社会焦点问题等方面,来衡量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基本状态;通过民族政治体系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多维互动,来维护民族地区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秩序,并以此保证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第二章,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政治体系自身以及其对社会系统的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民族地区获得了有利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社会条件,这些应是维护目前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现实基础。同时,这些现实基础也使民族政治体系应对城市化带来的诸多不稳定因素成为可能。
第三章,城市化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影响。从城市化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负面作用看,由城市化带来的民族政治体系非适应性问题、经济利益分化过度问题、文化内部冲突问题、社会焦点问题等,形成了当前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的非稳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民族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民族政治体系运行过程的有序性,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破坏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第四章,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政治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政治体系内部决策过程的改革与发展、构成要素的改革与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是民族政治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条件、对象和手段。这种改革与发展能够维护民族地区正常的政治生活秩序,能够保证民族政治体系的连续性,从而在政治方面实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第五章,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政治体系对经济利益分化的适度整合。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政治体系对经济子系统的积极作用,即民族政治体系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适度控制,对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大力推进,对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对相关体制的健全与完善,能够维护民族地区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能够保证民族政治体系运行过程的有序性,从而在经济方面实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第六章,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政治体系对文化内部冲突的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政治体系对文化子系统的积极作用,即民族政治体系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文化内部和谐共存、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能够维护民族地区正常的文化生活秩序,能够保证民族政治体系运行过程的有序性,从而在文化方面实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
第七章,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政治体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调控。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政治体系对社会子系统的积极作用,即民族政治体系对就业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宗教问题的有效调控,能够维护民族地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能够保证民族政治体系运行过程的有序性,从而在社会方面实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结论。一是通过基本命题、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构造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评价体系。二是通过民族政治体系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多维互动,形成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实现机制。三是民族政治体系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形式与互动结果研究。也就是说,在支持性输入、要求性输入、转换、输出、反馈等方面,它们既是民族政治体系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形式,也是两者进行互动的结果。同时,在展望中提出了论文下一步应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