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用1日龄同批孵化,健康肉鸡240只,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第4组为对照组,其余均为试验组。基础日粮是玉米-豆粕型日粮。1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249%的果胶酶;2组添加0.168%纤维素酶;3组添加0.15%由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按1∶1配合而成的复合酶(所用酶制剂根据试验或厂家最佳效果推荐量添加);4组(对照组)饲喂正常水平的基础日粮。试验期7周。分别于28、49日龄空腹称重,每处理随机抽取12只,每重复3只,翅静脉、心脏采血后屠宰分别测定屠宰性能、免疫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肠道酶活性。得出如下结果:
1.果胶酶对肉鸡生长、屠宰性能的影响
试验表明,果胶酶组肉鸡各期的生长效果显著,28日龄和49日龄平均日增重、体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69%、6.44%;13.53%、11.00%,差异显著(P<0.05),各期料重比分别降低7.03%、18.85%,差异显著(P<0.05);果胶酶组49日龄腹脂率降低43.36%,差异显著(P<0.05)、腿肌率提高5.48%,差异显著(P<0.05)。此外,复合酶组肉鸡各期生产性能显著优于果胶酶组和纤维素酶组,49日龄腹脂率、腿肌率均优于果胶酶组和纤维素酶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经济效益分析,果胶酶组利润比值为126%(对照组为100%),复合酶组利润比值为143%,纤维素酶组利润比值为79.28%。由此可知:果胶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影响显著;果胶酶与纤维素酶配合应用效果更好。
2.果胶酶对肉鸡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果胶酶组肉鸡对磷(P)、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蛋氨酸(Met)、赖氨酸(Lys)、胱氨酸(Cys)、苏氨酸(Thr)和异亮氨酸(Ile)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7.99%、21.79%、25.89%、27.38%、5.77%、3.62%、5.02%、6.32%和3.44%(P<0.05),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CP)的利用率提高了17.31%,差异极显著(P<0.01);复合酶组与果胶酶组相比,显著提高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CP)、蛋氨酸(Met)、脯氨酸(Pro)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66%、9.58%、12.43%、5.47%、2.29%、5.03%,差异显著(P<0.05),与纤维素酶组相比,CF、NDF、ADF、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脯氨酸(Pro)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93%、9.17%、9.97%、2.43%、2.38%、4.46‰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CP)利用率提高了16.55%,差异极显著(P<0.01)。由此可知:果胶酶对肉鸡P、CF、NDF、ADF、氮代谢影响显著;果胶酶与纤维素酶配合应用效果更好。
3.果胶酶对肉鸡肠道消化酶活性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试验表明,28日龄时,果胶酶组十二指肠、胰腺的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以及空肠的脂肪酶活性分别为1176.25U/g、107.72U/g、2.00U/g;21037.57U/g、5073.29U/g、10.24U/g;120.66U/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活性为76.16U/g,也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9日龄时,果胶酶组胰腺的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十二指肠的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空肠的脂肪酶活性以及胃蛋白酶活性分别为23265.31U/g、5030.54U/g、9.38U/g;1194.81U/g、1.92U/g;118.02U/g;72.85U/g,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空肠的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达到870.82μm,肠壁厚度显著降低(P<0.05),为114.23μm。此外,复合酶组肉鸡的肠道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果胶酶组和纤维素酶组;空肠的绒毛高度显著高于果胶酶组和纤维素酶组。由此可知:果胶酶显著提高肉鸡肠道内源酶活性,改善空肠组织形态;与纤维素酶配合应用对肠道内源酶活性,空肠组织形态影响更为显著。
4.果胶酶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肠道微生物菌群和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果胶酶组28日龄、49日龄的尿酸、尿素氮水平分别降低了25.98%、19.83%;33.30%、16.54%,差异显著(P<0.05),显著提高49日龄时的血糖水平提高了21.11%,差异显著(P<0.05);盲肠大肠杆菌、沙门氏茵数量分别降低了3.32%、11.35%;5.19%、12.24%,差异显著(P<0.05),显著提高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分别提高了5.00%、5.36%;5.21%、5.12%,差异显著(P<0.05);49日龄时的新城疫抗体效价提高了42.02%,差异显著(P<0.05),各期的免疫器官指数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各项指标,与纤维素酶配合应用影响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