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吏文》是目前保存在韓國的明代官方公文的摘抄匯編,屬域外所藏明代漢文文獻,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吏文》是明嘉靖十八年(1539),朝鮮漢學家崔世珍為了方便官吏學習的需要,在原始《吏文》的基礎上編寫的《吏文輯覽》一書,這部書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正文,另一部分為對正文中吏文體裁、疑難詞語的注釋。該書共收錄93篇明政府與朝鮮政府之間的往來公文,時間跨度達一百多年。該書語言通俗規范,反映了明代初期、中期語言的實際面貌,因此是研究近代漢語的珍貴材料。現行權威的《吏文》整理本中存在一些文字、詞語、句讀等方面的錯誤,為了使《吏文》詞彙的研究有可靠的文本材料,論文運用傳統的校勘、訓詁等方法,同時結合現代詞彙學理論對《吏文》文本進行校理,糾正多處句讀錯誤,注釋錯誤,文本自身錯誤。研究顯示,《吏文》詞彙對於明代漢語語詞的研究,朝鮮語詞的解讀,現代漢語詞彙的溯源及大型辭書的建設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論文運用歷時研究與共時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吏文》中的93篇公文詞彙進行分析,發現元末至明代中後期雙音詞的發展變化更加成熟,雙音詞中的語素弱化現象繼續出現。同時,新生量詞不斷產生,量詞的組合能力進一步提高。新詞新語亦有較多出現。《吏文》公文集的性質決定了公文詞彙為其特色詞彙,論文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對其中的公文詞彙進行了全面的研究。通過研究發現明代前期公文與明代中後期公文在語言風格上有迥異之處。同時也發現公文詞語的形成除了繼承傳統公文詞語這種方式之外,還在一般性基礎詞語之上通過轉化、擴展、截取、替換等方式產生。作為公文集,《吏文》中亦含有許多活躍的構詞語素,並以這些語素為中心形成諸多公文詞語,體現了公文詞語的特質。同時,由於封建等級制度的存在,公文詞彙存在嚴格的等級性。論文運用語義場理論對《吏文》中的同義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吏文》同義詞的來源,《吏文》同義詞的類型及演變進行了探索。《吏文》同義詞的運用不僅與《吏文》公文文體相適應,而且在表達上加強了語氣,避免了重復,使詞義更加顯豁。論文對《吏文》中的部分疑難詞語進行了釋證,對部分詞語的語源與語義演變的軌跡進行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