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基于南海海盆及周边陆缘区的区域地震剖面和大洋钻探钻孔资料,开展了南海扩张历史的地层及沉积响应分析,并结合前人基于磁异常条带所得出的南海扩张历史的认识,识别南海相关地质单元及初步分析海盆扩张演化过程。具体包括:初步探讨了海盆洋壳的分布范围、中南断裂在海盆中的位置、以及各次海盆残留洋脊的位置等,并探讨了在东部次海盆洋脊跃迁后新形成的与西南次海盆合为一体的大南海海盆的范围。进一步就南海扩张时代及扩张方式进行分析,重建了南海扩张过程,并对扩张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主要认识如下:根据破裂不整合界面时代及分布特征、海盆中最老洋壳上覆沉积地层特征,并与磁异常条带对比认为:在32~33Ma(与T7对应),西北次海盆及东部海盆扩张开始,扩张方向大概为N-S或NNW-SSE方向,海盆渐进式打开的特征不明显。此时形成的破裂不整合面在陆缘近陆端表现为断陷-拗陷转换面,而在陆缘近海端则表现为断陷-拗陷转换界面,范围涉及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地区及南部礼乐、巴拉望地区,该期南海打开主要受拉张作用力影响,推测可能与古南海向南俯冲或东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根据IODP367/368目前公开的钻孔信息、层序地层的沉积响应及磁异常条带分布等推断:在大约28Ma(在T6-T7之间),西北次海盆扩张停止,东部海盆继续扩张,两者以中南断裂为界;根据解释出的洋盆中残留洋脊分布、海盆边界及上覆沉积地层特征、陆缘的洋脊跃迁不整合分布推断:在25Ma左右,东部海盆初始扩张逐渐停止,而在约23Ma,在其古扩张脊南部约30km形成了新的扩张中心,此时扩张方向转变为NNW-SSE或NW-SE向,对东部海盆新洋脊扩张方式尚需进一步讨论。与此同时(约23Ma),西南次海盆开始扩张,打开方式为自东北向西南的渐进式扩张。在这一时期南海北部、西部、南部陆缘均形成了典型的以断陷-拗陷转换界面为特征的破裂不整合面;这暗示该时期为全南海地区构造活跃期,推测可能受红河走滑断裂、古南海俯冲、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作用等的综合影响,南海此时属于受周围作用力被动扩张的状态。根据海盆中识别的残留洋脊上覆沉积地层的年代及界面特征并结合IODP349航次钻孔信息推断:在约16Ma(与T5对应)西南次海盆扩张逐渐停止,与此同时陆缘抬升剥蚀构造明显,表现为典型的剥蚀不整合,即为南沙地区的碰撞不整合。16Ma后(推测为13Ma左右),东部海盆扩张逐渐停止,在北部陆缘同样表现为剥蚀不整合面的特征,南部陆缘的不整合则表现为南沙地区与婆罗洲地区碰撞向东北方向延续,推断南海海盆的关闭可能为自西南向东北渐进式关闭,最后受南部陆缘与婆罗洲地块碰撞的影响而扩张停止。根据南海东部地层层位的削截褶皱变化等推断:在10Ma左右(大致与T4对应),菲律宾板块逐渐向北运动,与南海海盆俯冲碰撞,海沟岛弧发育,第四系以来台湾岛逐渐形成,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