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958-1962年的上海集体托幼为考察对象,具体考察了这一时期国家推广集体托幼机构的初衷、上海托幼的具体实践以及集体托幼退场的原因。在集体化、家务劳动社会化思想的指导下,集体托幼同其他集体事业在农村如火如荼地推广。在当时看来,集体托幼对于建立人民公社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共产主义“新家庭”的形成;帮助妇女突破家庭“小圈子”以实现自我解放;集体教育下培养共产主义“新人”。上海农村集体托幼是全国托幼事业的一个缩影。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上海农村托幼事业大起大落,于1958年底快速发展后又多数解散,至1960年夏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勉强恢复,不过好景不长,1961年集体托幼开始从农村退场并再未恢复。在此期间,为了更好地承担起育幼重任、服务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目标,这一时期在日常育教内容上特别注重卫生保健、饮食供应、全面教育三个方面。集体托幼的退场与国家政策的的适时调整有着直接关系。1961年后,“按需入托”、解散全托、家庭负担主要经费的托幼政策得到确立,并强调家庭照顾幼儿的主体责任。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在集体托幼的整个过程,相当一部分家长与社员的强烈抵制与不满贯穿始终,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托幼事业的最终命运。在当时急欲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背景下,包括集体托幼事业在内的农村集体事业,实质上被赋予了改造家庭的重要使命。尽管当时采取了较为缓和的方式,即改造、削弱家庭功能而保留家庭形式,但家庭形式与功能实为一体。在家庭形式保留不变的情况下,来自家庭本身的强烈反抗势必会影响到改革的效果。而这种反抗在同时期的其他经济社会事业中亦有显著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