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与现实:人民公社化时期上海农村集体托幼研究(1958-1962)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tan0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958-1962年的上海集体托幼为考察对象,具体考察了这一时期国家推广集体托幼机构的初衷、上海托幼的具体实践以及集体托幼退场的原因。在集体化、家务劳动社会化思想的指导下,集体托幼同其他集体事业在农村如火如荼地推广。在当时看来,集体托幼对于建立人民公社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共产主义“新家庭”的形成;帮助妇女突破家庭“小圈子”以实现自我解放;集体教育下培养共产主义“新人”。上海农村集体托幼是全国托幼事业的一个缩影。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上海农村托幼事业大起大落,于1958年底快速发展后又多数解散,至1960年夏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勉强恢复,不过好景不长,1961年集体托幼开始从农村退场并再未恢复。在此期间,为了更好地承担起育幼重任、服务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目标,这一时期在日常育教内容上特别注重卫生保健、饮食供应、全面教育三个方面。集体托幼的退场与国家政策的的适时调整有着直接关系。1961年后,“按需入托”、解散全托、家庭负担主要经费的托幼政策得到确立,并强调家庭照顾幼儿的主体责任。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在集体托幼的整个过程,相当一部分家长与社员的强烈抵制与不满贯穿始终,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托幼事业的最终命运。在当时急欲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背景下,包括集体托幼事业在内的农村集体事业,实质上被赋予了改造家庭的重要使命。尽管当时采取了较为缓和的方式,即改造、削弱家庭功能而保留家庭形式,但家庭形式与功能实为一体。在家庭形式保留不变的情况下,来自家庭本身的强烈反抗势必会影响到改革的效果。而这种反抗在同时期的其他经济社会事业中亦有显著体现。
其他文献
“很多人说我的最大贡献是帮助组建了中芯国际——第一家芯片代工厂。其实,我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行业引导了相关政策。”
“我说了6分钟,孙正义给我3500万美元。”“我没想到钱来得那么轻松,他没想到我不是来向他要钱的。”
期刊
基于覆盖合肥地区的24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时序处理方法获取2017-11~2019-10合肥市城区及周边地面形变分布信息,分析主城区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
目的探究甲氨蝶呤胎囊注射联合B超监测下清宫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安钢总医院收治的87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临床资料,
以2015~2019年12景ALOS-2 PALSAR2影像和2018~2019年38景Sentinel-1A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PS-InSAR和SBAS-InSAR技术提取西藏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滑坡点的形变信息,并对处理结
随着照明技术的发展,许多海滨城市对夜景进行了亮化,但由于一些沿海亮化工程存在照明无序和过度地开发和滥用的现象,导致光污染已入侵到附近水域的船舶夜航光环境,干扰船舶周